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自助游的兴起 | 第11页 |
1.1.2 青年旅舍及其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 住客类型的多样化趋势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青年旅舍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外旅馆建筑公共空间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4.1 青年旅舍 | 第16-17页 |
1.4.2 城市青年旅舍 | 第17页 |
1.4.3 城市青年旅舍使用者 | 第17页 |
1.4.4 “公共空间” | 第17页 |
1.5 研究的特色、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的特色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页 |
1.6 本文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8-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2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青年旅舍概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33页 |
2.1 青年旅舍概述 | 第21-28页 |
2.1.1 青年在旅舍国内外的发展 | 第21-23页 |
2.1.2 青年旅舍的分类 | 第23-25页 |
2.1.3 青年旅舍与其它旅馆的区别 | 第25-28页 |
2.2 使用者需求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8-29页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9-31页 |
2.3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3.1 空间的定义 | 第31页 |
2.3.2 建筑空间 | 第31页 |
2.3.3 公共空间 | 第31-33页 |
第3章 城市青年旅舍使用者特征及公共空间属性分析 | 第33-42页 |
3.1 城市青年旅舍使用者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3.1.1 活动主体 | 第33-34页 |
3.1.2 活动行为 | 第34-35页 |
3.1.3 使用者心理 | 第35-36页 |
3.2 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属性分析 | 第36-42页 |
3.2.1 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意义 | 第36-37页 |
3.2.2 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特征 | 第37-39页 |
3.2.3 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功能构成 | 第39-42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 | 第42-93页 |
4.1 调研情况概述 | 第42-47页 |
4.1.1 成都地区青年旅舍情况 | 第42-43页 |
4.1.2 典型案例选取 | 第43-47页 |
4.2 成都拖板鞋青年旅舍 | 第47-60页 |
4.2.1 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4.2.2 案例公共空间分析 | 第48-54页 |
4.2.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54-60页 |
4.2.4 小结 | 第60页 |
4.3 成都梦之旅青年旅舍 | 第60-74页 |
4.3.1 项目概况 | 第60-61页 |
4.3.2 案例公共空间分析 | 第61-69页 |
4.3.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4.3.4 小结 | 第73-74页 |
4.4 成都云徒青年旅舍 | 第74-87页 |
4.4.1 项目概况 | 第74-76页 |
4.4.2 案例公共空间分析 | 第76-82页 |
4.4.3 问卷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4.4.4 小结 | 第87页 |
4.5 总结 | 第87-93页 |
4.5.1 案例对比分析总结 | 第87-91页 |
4.5.2 成都城市青年旅舍的存在问题 | 第91-93页 |
第5章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 | 第93-120页 |
5.1 适应使用者需求的公共空间整体设计原则 | 第93-94页 |
5.1.1 满足使用者生理行为需求的基本功能空间设置 | 第93页 |
5.1.2 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体验 | 第93-94页 |
5.1.3 加强空间的场所感与开放性建设 | 第94页 |
5.2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城市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第94-119页 |
5.2.1 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 第95-98页 |
5.2.2 接待空间设计策略 | 第98-103页 |
5.2.3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第103-115页 |
5.2.4 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5-118页 |
5.2.5 基础生活空间设计策略 | 第118-119页 |
5.3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附录 | 第124-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