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9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9-11页 |
第2章 锅炉煤改气工程国内外现状 | 第11-17页 |
2.1 国内外供热模式现状 | 第11-17页 |
2.1.1 国外供热模式现状 | 第11-12页 |
2.1.2 我国供热模式现状 | 第12-15页 |
2.1.3 北京市现行燃气锅炉房情况 | 第15-17页 |
第3章 锅炉房热效率及方案的选定 | 第17-39页 |
3.1 燃煤热效率 | 第17-21页 |
3.1.1 煤燃烧的含义 | 第17页 |
3.1.2 煤燃烧的基本过程 | 第17-18页 |
3.1.3 燃煤锅炉房热效率的计算及影响热效率的因素 | 第18-21页 |
3.1.3.1 煤燃烧的反应 | 第18页 |
3.1.3.2 燃煤锅炉房热效率的计算 | 第18-20页 |
3.1.3.3 影响燃煤热效率的因素 | 第20-21页 |
3.2 燃气燃烧热效率 | 第21-25页 |
3.2.1 燃气的燃烧热值的确定 | 第21-22页 |
3.2.2 燃气燃烧的温度、影响因素及焓温图 | 第22-25页 |
3.2.2.1 燃气燃烧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3.2.2.2 燃气燃烧的焓温图 | 第24-25页 |
3.3 民用建筑热效率能耗 | 第25-30页 |
3.3.1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相关概念 | 第26页 |
3.3.2 居住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 | 第26-28页 |
3.3.3 建筑供暖能耗指标 | 第28-30页 |
3.4 低氮锅炉改造技术 | 第30-38页 |
3.4.1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主要形成途径 | 第30-31页 |
3.4.2 北京地区NOX的排放的最新要求 | 第31页 |
3.4.3 锅炉燃烧时NOX的形成类型及机理 | 第31-33页 |
3.4.3.1 三种氮氧化物形成的原理 | 第32-33页 |
3.4.4 控制氮氧化物生成的方法 | 第33-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锅炉房改造经济效益评价 | 第39-58页 |
4.1 改造经济技术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4.1.1 数学分析法 | 第40页 |
4.1.2 方案分析法 | 第40-41页 |
4.1.3 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 第41页 |
4.2 常用的静态评价方法 | 第41-44页 |
4.2.1 投资回收期法 | 第41-43页 |
4.2.2 偿还年限法 | 第43页 |
4.2.3 年计算费用法 | 第43-44页 |
4.3 常用的动态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4.3.1 现值 | 第44-45页 |
4.3.2 内部收益率 | 第45-46页 |
4.4 建立燃气锅炉房供热系统分析模型 | 第46-57页 |
4.4.1 建立经济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4.4.2 供热工程投资 | 第47-49页 |
4.4.3 供热系统年经营费用计算 | 第49-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锅炉煤改气工程实例 | 第58-74页 |
5.1 现状锅炉房概况 | 第58-59页 |
5.2 热源厂供热范围 | 第59-60页 |
5.3 热源厂供热面积 | 第60-62页 |
5.3.1 热源厂现状供热面积 | 第60-61页 |
5.3.2 热源厂规划供热面积 | 第61页 |
5.3.3 热源厂规划供热量 | 第61-62页 |
5.4 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第62-63页 |
5.4.1 炉型的确定 | 第62-63页 |
5.4.2 主要施工方式 | 第63页 |
5.5 热源厂工程造价投入分析 | 第63-72页 |
5.5.1 工程施工概况 | 第63-64页 |
5.5.2 工程造价成本分析 | 第64-72页 |
5.6 运用投资回收期方法计算该热电厂改建后的收益 | 第7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