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第11-1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2.1 分组 | 第1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2.3 观察项目 | 第13页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3 统计与数据处理 | 第14-15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5-20页 |
1 治疗前情况比较 | 第15-17页 |
1.1 年龄分布比较(见表 1) | 第15页 |
1.2 病程分布比较(见表 2) | 第15页 |
1.3 治疗前乳痛程度等级评分情况比较(见表 3) | 第15-16页 |
1.4 治疗前肿块直径比较(见表 4) | 第16页 |
1.5 治疗前肿块质地比较(见表 5) | 第16页 |
1.6 治疗前肿块分布范围比较(见表 6) | 第16-17页 |
1.7 治疗前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比较(见表 7) | 第17页 |
1.8 治疗前检查指标比较(见表 8) | 第1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7-20页 |
2.1 治疗后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比较(见表 9) | 第17-18页 |
2.2 治疗后乳痛程度比较(见表 10) | 第18页 |
2.3 治疗后肿块直径比较(见表 11) | 第18页 |
2.4 治疗后肿块质地比较(见表 12) | 第18-19页 |
2.5 治疗后肿块分布范围比较(见表 13) | 第19页 |
2.6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见表 14) | 第19页 |
2.7 疾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 15)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0-27页 |
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20-22页 |
1.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的认识 | 第20-21页 |
1.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 第21-22页 |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22-24页 |
2.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3页 |
2.2 中医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 第23-24页 |
3 消癖膏组成探讨 | 第24-26页 |
3.1 消癖膏的组成及制法 | 第24页 |
3.2 消癖膏方义分析 | 第24-25页 |
3.3 消癖膏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 第25-26页 |
4 研究结论 | 第26页 |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附录一: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第30-31页 |
附录二:乳腺增生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第31-33页 |
附录三:病例报告表 | 第33-44页 |
附录E:文献综述 | 第44-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