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电力系统稳定性概述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含风力发电的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风速概率分布及风机数学模型建立 | 第16-22页 |
2.1 风机输出功率数学模型建立 | 第16-18页 |
2.1.1 风速概率分布 | 第16页 |
2.1.2 计及风速波动性的风速分层建模 | 第16-17页 |
2.1.3 功率转换模型 | 第17-18页 |
2.2 风力发电机静态数学模型 | 第18-21页 |
2.2.1 恒速异步风力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双馈感应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 | 第22-47页 |
3.1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3.1.1 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3.1.2 静态功角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3页 |
3.2 基于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的系统薄弱节点的辨识 | 第23-33页 |
3.2.1 计及风电场特性的连续潮流法 | 第24-28页 |
3.2.2 电压静态稳定性指标 | 第28-30页 |
3.2.3 辨识系统的薄弱节点 | 第30-33页 |
3.3 基于静态功角稳定性分析的系统薄弱支路的辨识 | 第33-38页 |
3.3.1 静态功角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3.2 辨识系统薄弱支路 | 第36-38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38-46页 |
3.4.1 云南省部分地区电网简介 | 第38-39页 |
3.4.2 含风电场的系统潮流计算结果 | 第39-41页 |
3.4.3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连续潮流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3.4.4 辨识系统薄弱节点 | 第42-44页 |
3.4.5 辨识系统薄弱支路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控制 | 第47-60页 |
4.1 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 第47-49页 |
4.1.1 暂态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4.1.2 暂态稳定判据 | 第48页 |
4.1.3 暂态稳定改善方法 | 第48-49页 |
4.2 基于新型分段式遗传算法的暂态快速无功补偿控制 | 第49-52页 |
4.2.1 传统遗传算法概述 | 第49-51页 |
4.2.2 新型分段式加速遗传算法 | 第51-52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52-58页 |
4.3.1 新型加速式遗传算法快速无功补偿控制 | 第53-56页 |
4.3.2 风电厂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 电网暂态稳定性改善措施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