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s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6页 |
1.1 循环经济 | 第18-19页 |
1.2 清洁生产 | 第19-20页 |
1.3 棉纤维素行业概况 | 第20-22页 |
1.4 实施清洁生产,建立棉纤维素行业循环经济示范点 | 第22页 |
1.5 棉纤维素清洁生产 | 第22-26页 |
1.5.1 棉纤维素生产的传统工艺 | 第22-26页 |
1.5.1.1 工艺流程 | 第23页 |
1.5.1.2 高温碱蒸煮 | 第23-24页 |
1.5.1.3 次氯酸钠漂白 | 第24页 |
1.5.1.4 传统工艺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 第24-25页 |
1.5.1.5 传统工艺下的操作安全性 | 第25页 |
1.5.1.6 传统工艺下的自然环境压力 | 第25-26页 |
1.6 棉纤维素生产中的制浆化学 | 第26-36页 |
1.6.1 纤维素 | 第26-31页 |
1.6.1.1 纤维素的组成与结构 | 第26-28页 |
1.6.1.2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 第28-31页 |
1.6.1.2.1 纤维素的降解 | 第28-30页 |
1.6.1.2.2 纤维素的酯化与醚化 | 第30-31页 |
1.6.2 半纤维素 | 第31页 |
1.6.3 木素 | 第31-36页 |
1.6.3.1 木素在碱液中的反应 | 第32-33页 |
1.6.3.2 木素结构单元的氧化反应 | 第33页 |
1.6.3.3 木素发色基团的破坏 | 第33-36页 |
第二章 棉纤维素清洁生产研究 | 第36-42页 |
2.1 清洁的原辅材料 | 第36页 |
2.2 清洁的制浆过程 | 第36-41页 |
2.2.1 新的制浆理念 | 第36-37页 |
2.2.2 棉纤维素清洁制浆的核心——高级氧化技术 | 第37-41页 |
2.2.2.1 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原则 | 第37页 |
2.2.2.2 高级氧化技术在棉纤维素清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第37-41页 |
Ⅰ 氧碱制浆 | 第38页 |
Ⅱ 碱—过氧化氢制浆 | 第38-39页 |
Ⅲ 碱—过氧化氢—氧制浆 | 第39页 |
Ⅳ 自由基技术应用于制浆过程 | 第39-41页 |
2.2.2.3 自主研发的高级氧化剂羟基自由基与催化氧化装置 | 第41页 |
2.3 清洁的产品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试验部分 | 第42-71页 |
3.1 对棉纤维素生产中传统制浆过程的改进试验 | 第42-48页 |
3.2 新清洁制浆工艺试验 | 第48-58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48页 |
3.2.2 试验装置 | 第48-49页 |
3.2.3 试验流程 | 第49-50页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58页 |
3.3 配套的生态工业技术 | 第58-66页 |
3.3.1 绿色漂白技术 | 第58-59页 |
3.3.2 节能降耗与资源化技术 | 第59-66页 |
3.3.2.1 棉纤维素生产企业的物流与能源使用情况 | 第59-61页 |
Ⅰ 企业概况 | 第60页 |
Ⅱ 企业主要生产工艺详图 | 第60-61页 |
Ⅲ 棉纤维素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情况 | 第61页 |
3.3.2.2 热能回收与烟道气的利用技术 | 第61-63页 |
3.3.2.3 制浆黑液资源化与水资源回用技术 | 第63-65页 |
3.3.2.4 污泥资源化技术 | 第65-66页 |
3.4 新工艺产品的微观状况 | 第66-71页 |
3.4.1 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3.4.2 原料制备 | 第66页 |
3.4.3 微观表征 | 第66-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1 水质检测方法 | 第76-77页 |
附录2 棉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方法 | 第77-79页 |
附录3 GB/T 9107-1999精制棉国家标准 | 第79-80页 |
附录4 蒸煮剂的检测方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