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2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7页 |
1.1.1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范式和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1.2 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4-16页 |
1.1.3 研究综述的简单评价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标及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资料来源 | 第19-20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基于发生学的旅游者行为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22-32页 |
2.1 发生学方法及皮亚杰对发生学研究的贡献 | 第22-27页 |
2.1.1 发生学及发生学方法 | 第22-23页 |
2.1.2 皮亚杰对发生学方法的发展 | 第23-24页 |
2.1.3 发生学方法的特点 | 第24-25页 |
2.1.4 发生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原则 | 第25页 |
2.1.5 发生学方法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原则 | 第25-27页 |
2.2 旅游者行为发生学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27-31页 |
2.2.1 消费者行为模型及其分类 | 第27-28页 |
2.2.2 旅游者行为发生学研究模型 | 第28-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概念的辨析 | 第32-38页 |
3.1 心理学对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定义 | 第32-33页 |
3.1.1 感觉和知觉 | 第32页 |
3.1.2 认知 | 第32-33页 |
3.2 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旅游感知和旅游认知 | 第33-35页 |
3.2.1 旅游感知 | 第33-35页 |
3.2.2 旅游认知 | 第35页 |
3.3 旅游感知和认知概念的再认识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入境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4.1 旅游者出游的隐性相关因素 | 第38-39页 |
4.2 数据的选取及有效性检验 | 第39-40页 |
4.2.1 数据的选取 | 第39页 |
4.2.2 数据有效性检验 | 第39-40页 |
4.3 国际旅游者出行隐性相关因素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40-46页 |
4.3.1 因子分析 | 第40-42页 |
4.3.1.1 原始数据矩阵的构建及预处理 | 第40-41页 |
4.3.1.2 因子分析及结果说明 | 第41-42页 |
4.3.2 聚类分析 | 第42-46页 |
4.3.2.1 分析方法及过程 | 第42-43页 |
4.3.2.2 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分析 | 第47-63页 |
5.1 动机的概念及其构成 | 第47-49页 |
5.2 旅游动机 | 第49-50页 |
5.3 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联系及区别 | 第50-51页 |
5.4 旅游动机的分类 | 第51页 |
5.5 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分析 | 第51-62页 |
5.5.1 数据来源及样本构成 | 第51-53页 |
5.5.2 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调查项目设计及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第53-54页 |
5.5.3 入境旅游者的内隐性旅游动机 | 第54-61页 |
5.5.3.1 因子分析 | 第54-58页 |
5.5.3.2 单因素方差关联分析 | 第58-61页 |
5.5.4 入境旅游者的外显性旅游动机 | 第61-62页 |
5.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入境旅游者旅游决策行为分析 | 第63-81页 |
6.1 消费者对信息的搜索 | 第63-64页 |
6.2 旅游者的信息搜索 | 第64-65页 |
6.3 旅游者信息搜寻和旅游者决策 | 第65-67页 |
6.4 旅游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6.5 旅游决策过程 | 第68-69页 |
6.6 从环境感知因素角度对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度的分析 | 第69-75页 |
6.6.1 分析方法及采样说明 | 第69页 |
6.6.2 环境感知因素与旅游决策行为 | 第69-70页 |
6.6.3 样本人口结构特征 | 第70-71页 |
6.6.4 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1-72页 |
6.6.5 数据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6.7 基于认知地图的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二次分析 | 第75-79页 |
6.7.1 认知地图及其应用研究 | 第75页 |
6.7.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5-76页 |
6.7.3 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76-79页 |
6.8 小结 | 第79-81页 |
第7章 入境旅游者认知行为分析 | 第81-101页 |
7.1 旅游者认知和旅游者体验评价 | 第81-82页 |
7.2 旅游者认知和旅游目的地的关系 | 第82-83页 |
7.3 旅游者认知的测度-旅游者认知指数 | 第83-90页 |
7.3.1 指数及其分类 | 第83页 |
7.3.2 消费者认知指数 | 第83-84页 |
7.3.3 旅游者认知指数 | 第84-85页 |
7.3.3.1 计算公式 | 第84页 |
7.3.3.2 计算说明 | 第84-85页 |
7.3.4 基于旅游者认知指数的入境旅游者认知行为分析 | 第85-90页 |
7.3.4.1 数据来源及调查项目设计说明 | 第85-86页 |
7.3.4.2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6-87页 |
7.3.4.3 确定各因素权重 | 第87-88页 |
7.3.4.4 结果及分析 | 第88-90页 |
7.4 入境旅游者认知评价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90-99页 |
7.4.1 各变量间关系和权重的建立方法 | 第90-92页 |
7.4.1.1 模型建立 | 第90-92页 |
7.4.1.2 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92页 |
7.4.1.3 确定权重 | 第92页 |
7.4.1.4 模型求解 | 第92页 |
7.4.2 结果及分析 | 第92-99页 |
7.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8章 入境旅游者旅游偏好分析 | 第101-121页 |
8.1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01-102页 |
8.2 对旅游者偏好的重新认识 | 第102-104页 |
8.3 入境旅游者旅游偏好差异变化分析 | 第104-119页 |
8.3.1 问卷设计说明 | 第104-105页 |
8.3.2 方法借鉴--亲(疏)景度 | 第105页 |
8.3.3 旅游者偏好度 | 第105-106页 |
8.3.4 入境旅游者旅游项目偏好差异分析 | 第106-108页 |
8.3.5 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偏好差异分析 | 第108-110页 |
8.3.6 从社会人口结构特征显示的入境旅游者的偏好 | 第110-119页 |
8.3.6.1 性别差别上显示的入境旅游者偏好 | 第111-112页 |
8.3.6.2 年龄差别上显示的入境旅游者偏好 | 第112-114页 |
8.3.6.3 家庭结构差别上显示的入境旅游者偏好 | 第114-116页 |
8.3.6.4 学历差别上显示的入境旅游者偏好 | 第116-117页 |
8.3.6.5 职业差别上显示的入境旅游者偏好 | 第117-119页 |
8.3.7 旅游偏好度的另一个测算方法 | 第119页 |
8.4 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9章 基于入境旅游者认知的旅游感知价值及行为意图分析 | 第121-138页 |
9.1 价值的概念和含义 | 第121-122页 |
9.2 感知价值的概念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126页 |
9.2.1 感知价值的概念 | 第122-123页 |
9.2.2 感知价值测量维度 | 第123-124页 |
9.2.3 感知价值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4-126页 |
9.3 基于入境旅游者认知的旅游感知价值及行为意图分析 | 第126-137页 |
9.3.1 数据来源及受调查者的社会人口结构特征 | 第126-128页 |
9.3.2 研究假设 | 第128-130页 |
9.3.3 分析方法说明 | 第130-131页 |
9.3.4 信度分析 | 第131页 |
9.3.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31-133页 |
9.3.6 测量模型 | 第133页 |
9.3.7 结构模型分析 | 第133-137页 |
9.4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10章 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8-142页 |
10.1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138-141页 |
10.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页 |
10.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9页 |
附件1 第5章部分分析数据 | 第159-171页 |
附件2 第9章SEM输出结果 | 第171-193页 |
附件3 入境旅游者调查问卷 | 第193-210页 |
后记 | 第210-2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