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2.1 高聚物的燃烧及阻燃 | 第10-14页 |
2.1.1 高聚物的燃烧 | 第10-12页 |
2.1.2 高聚物的阻燃 | 第12页 |
2.1.3 高聚物的阻燃机理 | 第12-14页 |
2.2 阻燃剂的综述 | 第14-20页 |
2.2.1 阻燃的作用 | 第14-16页 |
2.2.2 阻燃剂的分类及其阻燃机理 | 第16-20页 |
2.2.2.1 卤系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 第16-17页 |
2.2.2.2 有机磷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 第17-18页 |
2.2.2.3 膨胀型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 第18-19页 |
2.2.2.4 无机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 第19-20页 |
2.2.3 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 第20页 |
2.3 发泡聚苯乙烯泡沫的珠粒制备工艺及阻燃 | 第20-24页 |
2.3.1 悬浮聚合工艺简述 | 第20-21页 |
2.3.2 苯乙烯悬浮聚合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3.3 发泡聚苯乙烯泡沫的阻燃 | 第23-24页 |
2.4 阻燃剂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应用现况 | 第24-28页 |
2.4.1 聚磷酸铵简介 | 第24-25页 |
2.4.2 聚磷酸铵表面改性技术 | 第25-27页 |
2.4.2.1 微胶囊化技术 | 第25-26页 |
2.4.2.2 表面活性剂改性技术 | 第26页 |
2.4.2.3 偶联剂改性技术 | 第26-27页 |
2.4.2.4 三聚氰胺改性技术 | 第27页 |
2.4.2.5 复合改性技术 | 第27页 |
2.4.3 聚磷酸铵的应用 | 第27-28页 |
2.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珠粒 | 第30-41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 珠粒尺寸及分布测定 | 第3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3.4.1 APS/TCP 体系对聚合反应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2 APS 用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3 TCP 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4 APS 对悬浮聚合的稳定机理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聚磷酸铵的改性及应用 | 第41-58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2.1 KH-550 改性 APP(300 目) | 第43页 |
4.2.2.2 KH-792 改性 APP | 第43页 |
4.2.2.3 KH-550 与 KH-792 复合改性 APP | 第43-44页 |
4.2.2.4 KH-550 与改性 APP(500 目) | 第44页 |
4.2.2.5 油酸改性 APP | 第44页 |
4.2.2.6 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珠粒 | 第44-45页 |
4.2.3 测试与表征 | 第45页 |
4.2.3.1 红外光谱表征(FTIR) | 第45页 |
4.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45页 |
4.2.3.3 热失重分析(TGA)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4.3.1 硅烷偶联剂改性 APP 的机理 | 第45-47页 |
4.3.2 改性 APP 的表征 | 第47-56页 |
4.3.2.1 FTIR 分析 | 第47-51页 |
4.3.2.2 SEM 照片 | 第51-55页 |
4.3.2.3 TGA 测试 | 第55-56页 |
4.3.3 APP 应用于制备阻燃聚苯乙烯珠粒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