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蛇串疮60例回顾性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31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0-19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中医病的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中医证的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西医病的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病例选择 | 第11页 |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观察内容 | 第11-12页 |
| ·一般情况 | 第11页 |
| ·治疗情况 | 第11-1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2页 |
| ·统计处理 | 第12页 |
|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 ·所有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12-13页 |
|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第13页 |
|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3页 |
|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 第13-14页 |
| ·治疗资料 | 第14-18页 |
| ·中医治疗情况 | 第14-16页 |
| ·两组患者入院中医辨证比较 | 第14页 |
| ·两组患者中成药治疗比较 | 第14-15页 |
| ·两组患者外用药治疗比较 | 第15-16页 |
| ·西医治疗情况 | 第16-18页 |
|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比较 | 第16页 |
| ·两组患者神经营养治疗比较 | 第16-17页 |
| ·两组患者止痛治疗比较 | 第17-18页 |
| ·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 | 第18页 |
| ·两组患者合并症(会诊)比较 | 第18-19页 |
| 2 结果 | 第19-22页 |
|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19页 |
|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 第19页 |
|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 | 第19-20页 |
| ·性别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 第20页 |
| ·发病部位与住院时间独立性分析 | 第20-21页 |
| ·发病部位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 第21-22页 |
| ·合并症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 第22页 |
| 3 分析与讨论 | 第22-28页 |
|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 | 第22-25页 |
| ·中医辨证治疗 | 第22-24页 |
| ·中成药治疗 | 第24页 |
| ·外用药治疗 | 第24-25页 |
| ·蛇串疮的西医治疗 | 第25-26页 |
| ·抗病毒治疗 | 第25页 |
| ·神经营养治疗 | 第25页 |
| ·止痛治疗 | 第25-26页 |
| ·糖皮质激素治疗 | 第26页 |
| ·合并症情况 | 第26页 |
| ·治疗方法总结 | 第26-27页 |
| ·疗效分析 | 第27页 |
| ·性别、部位对该病的影响 | 第27-28页 |
| 4 结论 | 第28页 |
| 5 问题与展望 | 第28-30页 |
| ·样本量较小的问题 | 第28页 |
| ·观察不全面的问题 | 第28页 |
| ·主观差异的问题 | 第28页 |
| ·中医辨证治疗的问题 | 第28页 |
| ·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31-55页 |
| 1 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 第31-34页 |
| ·概述 | 第31-32页 |
| ·病因病机 | 第32-33页 |
| ·治则治法 | 第33-34页 |
| 2 现代名医经验研究 | 第34-36页 |
| 3 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36-55页 |
| ·中医治疗进展 | 第36-49页 |
| ·中医内治法 | 第36-42页 |
| ·疏风清热解毒法 | 第36-37页 |
| ·清肝泻火解毒法 | 第37-39页 |
| ·清热除湿解毒法 | 第39-40页 |
| ·化瘀通络解毒法 | 第40-42页 |
| ·行气活血化瘀法 | 第41页 |
| ·养阴通络止痛法 | 第41-42页 |
| ·中医外治法 | 第42-45页 |
| ·膏剂 | 第42-44页 |
| ·散剂 | 第44-45页 |
| ·针灸治疗 | 第45-49页 |
| ·针刺治疗 | 第45-46页 |
| ·灸法治疗 | 第46-47页 |
| ·火针治疗 | 第47-48页 |
| ·刺络拔罐 | 第48页 |
| ·针灸并用 | 第48-49页 |
| ·针罐合用 | 第49页 |
| ·西医治疗进展 | 第49-55页 |
| ·化学药物 | 第49-53页 |
| ·抗病毒药 | 第49-50页 |
| ·止痛药 | 第50-51页 |
| ·非甾体类抗炎药 | 第50页 |
| ·麻醉性镇痛药 | 第50页 |
| ·三环类抗抑郁药 | 第50-51页 |
| ·抗惊厥药 | 第51页 |
| ·神经营养药 | 第51-52页 |
| ·糖皮质激素 | 第52页 |
| ·免疫调节剂 | 第52-53页 |
| ·物理治疗 | 第53-55页 |
| ·神经阻滞治疗 | 第53页 |
| ·星状神经节阻滞 | 第53页 |
| ·硬膜外阻滞 | 第53页 |
| ·椎旁神经阻滞 | 第53页 |
| ·光疗 | 第53-55页 |
| ·红外线 | 第54页 |
| ·紫外线 | 第54页 |
| ·激光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