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5-25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论文框架 | 第19-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 第25-43页 |
一、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演变 | 第25-31页 |
(一)建国以来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变迁 | 第26-27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变迁原因的现实需求 | 第27-29页 |
(三)我国死刑复核权行使主体的确定 | 第29-31页 |
二、域外死刑救济程序的比较 | 第31-43页 |
(一)国际公约中死刑案件救济程序规定 | 第31-32页 |
(二)美国死刑案件审判及救济程序规定 | 第32-37页 |
(三)日本死刑案件审判及救济程序规定 | 第37-39页 |
(四)域外死刑案件救济程序的启示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础问题 | 第43-71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价值 | 第43-56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人权保障价值 | 第44-50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公正与效率价值 | 第50-56页 |
二、死刑复核权的性质 | 第56-65页 |
(一)死刑复核权的司法属性 | 第56-62页 |
(二)死刑复核权与监督权的关系 | 第62-65页 |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结构 | 第65-71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结构的主导因素 | 第65-67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结构的主体 | 第67-69页 |
(三)死刑复核程序结构的内容 | 第69-71页 |
第三章 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71-89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中审判权行使存在问题 | 第71-79页 |
(一)启动方式不符合司法消及性要求 | 第72-73页 |
(二)审判管辖规定影响刑罚裁量的统一适用 | 第73-74页 |
(三)合议庭组成人数及评议规则规定缺乏严谨性 | 第74-75页 |
(四)书面审理方式导致诉讼主体缺失 | 第75-76页 |
(五)审理期限缺失不能体现刑罚及时性原则 | 第76-77页 |
(六)裁定发回重审违背疑罪从无原则 | 第77-79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法律监督存在问题 | 第79-83页 |
(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手段单一 | 第80页 |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形式滞后 | 第80-83页 |
三、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行使存在问题 | 第83-85页 |
(一)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欠缺法律规定 | 第83-84页 |
(二)律师行使辩护权存在障碍 | 第84-85页 |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85-89页 |
(一)舆情对死刑复核的影响 | 第86-87页 |
(二)被害人参与方式缺少法律规定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路径 | 第89-129页 |
一、死刑复核程序中审判权行使的完善 | 第89-99页 |
(一)程序启动的选择 | 第89-90页 |
(二)管辖的合理确定 | 第90-91页 |
(三)合议制功能的实现 | 第91页 |
(四)审理形式的现实选择 | 第91-94页 |
(五)审理期限的合理确定 | 第94-96页 |
(六)疑罪从无理念的真正确立 | 第96-99页 |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法律监督的完善 | 第99-115页 |
(一)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完善的理论基础 | 第99-103页 |
(二)检察机关监督死刑复核程序完善的必要性 | 第103-106页 |
(三)检察机关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路径 | 第106-115页 |
三、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行使的完善 | 第115-129页 |
(一)死刑复核案件辩护权的特点 | 第115-121页 |
(二)死刑复核案件辩护权的充分行使 | 第121-129页 |
第五章 死刑复核程序的未来展望 | 第129-137页 |
一、建立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 | 第129-131页 |
(一)建立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的意义 | 第129-130页 |
(二)建立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的设计 | 第130-131页 |
二、建立死刑案件社区调查制度 | 第131-134页 |
(一)社区调查的主体及调查内容 | 第131-132页 |
(二)调查报告性质及对量刑的作用 | 第132-134页 |
三、建立死刑案件听证制度 | 第134-137页 |
(一)听证制度的作用 | 第134-135页 |
(二)听证制度的运行方式 | 第135-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51-153页 |
后记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