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第一章 iPSCs系统建立 | 第16-37页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6-21页 |
1.1.1 材料和试剂 | 第16-17页 |
1.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17-18页 |
1.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18-2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1.2.1 支原体检测 | 第21-22页 |
1.2.2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的分离和培养 | 第22页 |
1.2.3 人尿液细胞(UC)的分离和培养 | 第22-23页 |
1.2.4 iPSCs细胞的培养 | 第23页 |
1.2.5 MEF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23-24页 |
1.2.6 MEF饲养层处理 | 第24页 |
1.2.7 细胞冻存 | 第24页 |
1.2.8 细胞复苏 | 第24-25页 |
1.2.9 重编程步骤方法 | 第25页 |
1.2.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1.2.11 质粒转化 | 第26页 |
1.2.12 质粒大量抽提 | 第26-27页 |
1.2.13 病毒包装 | 第27-28页 |
1.2.14 病毒感染 | 第28页 |
1.2.15 BCIP/NBT碱性磷酸酯酶染色 | 第28-29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9-36页 |
1.3.1 获得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流程图 | 第29页 |
1.3.2 支原体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1.3.3 成功分离P0代人尿液细胞 | 第30-31页 |
1.3.4 293T成功转染质粒PMX-GFP | 第31-32页 |
1.3.5 pMX-GFP成功感染尿液细胞 | 第32-33页 |
1.3.6 感染四因子后尿液细胞的形变变化 | 第33-34页 |
1.3.7 感染四因子后成纤维细胞的形变变化 | 第34-35页 |
1.3.8 感染四因子后外源因子的表达 | 第35页 |
1.3.9 ES样细胞出现 | 第35-36页 |
1.4 讨论 | 第36-37页 |
2 第二章 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使用抗氧化剂降低基因组变异 | 第37-51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2.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7页 |
2.1.2 相关试剂配制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2.2.1 提取RNA | 第37-38页 |
2.2.2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38页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 | 第38-39页 |
2.2.4 γH2AX免疫荧光染色 | 第39-40页 |
2.2.5 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 | 第40页 |
2.2.6 MTT assay | 第40-41页 |
2.2.7 Southern Blot测定逆转录病毒整合 | 第41页 |
2.2.8 其余方法同第一章 | 第4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1-50页 |
2.3.1 添加NAC实验流程图 | 第41-42页 |
2.3.2 添加抗氧化剂对ROS水平、基因损伤和细胞存活的影响 | 第42-47页 |
2.3.3 添加抗氧化剂对重编程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4 添加抗氧化剂对基因组变异的影响 | 第48-50页 |
2.4 讨论 | 第50-51页 |
总结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综述 | 第5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