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二、孝观念的起源和演变 | 第9-14页 |
(一) 关于母系氏族社会 | 第9-10页 |
(二) 关于父系氏族社会 | 第10页 |
(三) 夏商时期孝观念的演变 | 第10-11页 |
(四) 西周孝观念的演变及孝思想的产生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孟子孝思想的内在意蕴 | 第14-38页 |
一、孟子孝思想的渊源 | 第14-21页 |
(一) 孟子学统之考论 | 第14-15页 |
(二) 孔子的孝思想——孟子孝思想的直接来源 | 第15-21页 |
二、孟子孝思想的内容(与孔子孝思想的共同点) | 第21-34页 |
(一) 敬事父母 | 第22-30页 |
(二) 爱及他人 | 第30-32页 |
(三) 立身以事亲(爱己) | 第32-33页 |
(四) 孝乃为政之本 | 第33-34页 |
三、浅谈孟子孝思想的生命力 | 第34-38页 |
第三章 论孝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第38-48页 |
一、仁义并举——士君子之终极价值追求 | 第38-43页 |
(一) 死生观念 | 第40-41页 |
(二) 大丈夫精神 | 第41-43页 |
二、性善论的思想史前提 | 第43页 |
三、忠孝之别 | 第43-45页 |
四、基于孝思想对孟子思想体系的再认识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孟子孝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48-56页 |
一、移孝作忠——开宗明义的政治观(以《孝经》为对象) | 第48-50页 |
二、孟子孝思想在汉唐 | 第50-51页 |
三、孟子孝思想在宋明 | 第51-52页 |
四、孟子孝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2-56页 |
(一) 未来文化建设之最根本要素 | 第52-53页 |
(二) 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启示 | 第53-54页 |
(三) 变化当代人之气质 | 第54-55页 |
(四) 人之类在长远未来生存的可能和意义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