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3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2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32页 |
1.3.1 围岩松动区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4页 |
1.3.2 地下洞室深浅埋分界标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3 围岩松动压力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7页 |
2 数值试验方法与试验方案 | 第37-59页 |
2.1 概述 | 第37-38页 |
2.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38-43页 |
2.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 第38-43页 |
2.2.2 通用离散单元法软件及其适用性 | 第43页 |
2.3 正交试验与正交设计 | 第43-44页 |
2.4 数值模型与试验方案 | 第44-57页 |
2.4.1 基本假设 | 第44-45页 |
2.4.2 采用的力学模型 | 第45-46页 |
2.4.3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及试验方案 | 第46-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节理岩体中地下洞室围岩的松动特性 | 第59-111页 |
3.1 围岩松动过程分析 | 第59-62页 |
3.2 围岩破坏模式分析 | 第62-68页 |
3.3 围岩松动范围确定方法及松动区分类 | 第68-73页 |
3.4 松动区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73-84页 |
3.4.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第73-75页 |
3.4.2 松动区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 第75-84页 |
3.5 节理岩体中地下洞室深浅埋分界标准 | 第84-90页 |
3.5.1 现有深浅埋分界方法 | 第84-85页 |
3.5.2 根据洞室松动区形态确定的深浅埋分界标准 | 第85-90页 |
3.6 围岩松动区边界曲线拟合和预测公式 | 第90-102页 |
3.6.1 围岩松动区边界曲线函数 | 第90-94页 |
3.6.2 围岩松动区边界曲线及典型几何量预测公式 | 第94-102页 |
3.7 松动区典型几何量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102-109页 |
3.7.1 影响因素对松动区在地表面延伸长度的影响趋势及原因分析 | 第102-105页 |
3.7.2 影响因素对拱顶至松动区最高点距离的影响趋势及原因分析 | 第105-10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4 节理岩体中地下洞室松动压力计算的修正经典方法 | 第111-151页 |
4.1 太沙基理论方法原理、局限性及修正 | 第111-126页 |
4.1.1 太沙基理论方法原理 | 第111-113页 |
4.1.2 太沙基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113-120页 |
4.1.3 太沙基理论计算方法的修正 | 第120-124页 |
4.1.4 算例分析 | 第124-126页 |
4.2 比尔鲍曼理论方法原理、局限性及修正 | 第126-134页 |
4.2.1 比尔鲍曼理论方法原理 | 第127-129页 |
4.2.2 比尔鲍曼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129-130页 |
4.2.3 比尔鲍曼理论方法的修正 | 第130-133页 |
4.2.4 算例分析 | 第133-134页 |
4.3 谢家烋理论方法原理、局限性及修正 | 第134-145页 |
4.3.1 谢家烋理论方法原理 | 第135-138页 |
4.3.2 谢家烋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138-143页 |
4.3.3 谢家烋理论方法的修正 | 第143-144页 |
4.3.4 算例分析 | 第144-145页 |
4.4 普氏压力拱理论方法原理、局限性及修正 | 第145-149页 |
4.4.1 普氏压力拱理论方法原理 | 第145-147页 |
4.4.2 普氏压力拱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147页 |
4.4.3 普氏压力拱理论方法的修正 | 第147-148页 |
4.4.4 算例分析 | 第148-1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5 基于应力传递机理的地下洞室松动压力计算方法 | 第151-169页 |
5.1 情况1:洞室埋深大于上部较软地层厚度 | 第151-162页 |
5.1.1 松动区形态为开口型的地下洞室松动压力计算公式 | 第151-157页 |
5.1.2 松动区形态为闭合型的洞室松动压力计算公式 | 第157-162页 |
5.2 情况2:洞室埋深小于上部较软地层厚度 | 第162-164页 |
5.2.1 松动区形态为开口型的地下洞室松动压力计算公式 | 第162-163页 |
5.2.2 松动区形态为环型的洞室松动压力计算公式 | 第163-164页 |
5.3 浅埋洞室松动压力各计算方法综合比较 | 第164-167页 |
5.4 深埋洞室松动压力各计算方法综合比较 | 第167-1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6 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原理的地下洞室松动压力计算方法 | 第169-217页 |
6.1 概述 | 第169页 |
6.2 极限分析原理基本概念 | 第169-172页 |
6.2.1 极限分析原理的上限定理 | 第170页 |
6.2.2 屈服准则与摩尔-库伦材料的屈服函数 | 第170-171页 |
6.2.3 虚功原理与虚功率方程 | 第171页 |
6.2.4 极限分析原理的三个基本假设 | 第171-172页 |
6.3 极限分析上限法求解围岩压力 | 第172-200页 |
6.3.1 基本假定及求解思路 | 第172页 |
6.3.2 破坏模式与速度场 | 第172-175页 |
6.3.3 松动区为开口型地下洞室松动压力推导过程 | 第175-186页 |
6.3.4 松动区为环型地下洞室松动压力推导过程 | 第186-200页 |
6.4 算例分析 | 第200-2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15-217页 |
7 工程算例分析 | 第217-245页 |
7.1 各方法松动压力计算结果综合对比及差异性分析 | 第217-229页 |
7.1.1 工程概况及计算参数 | 第217-219页 |
7.1.2 松动压力计算结果及差异性分析 | 第219-229页 |
7.2 基于松动区边界的应力传递法合理性证明 | 第229-242页 |
7.2.1 采用计算方法 | 第230页 |
7.2.2 荷载类型及荷载计算参数 | 第230-232页 |
7.2.3 二次衬砌的安全性分析 | 第232-242页 |
7.3 节理岩体中地下洞室松动压力推荐计算方法 | 第242-24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43-24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45-251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45-248页 |
8.2 创新性成果 | 第248-249页 |
8.3 进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249-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5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9-2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