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开发与利用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3-14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第13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第13-14页
    1.3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5-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码头遗址景观的相关理论、发展历程及案例研究第18-25页
    2.1 码头遗址景观相关理论第18-23页
        2.1.1 码头遗址景观相关理论第18-22页
            2.1.1.1 码头遗址景观的分类第18-20页
            2.1.1.2 码头遗址景观的特征第20页
            2.1.1.3 码头遗址景观的设计内容第20-22页
        2.1.2 码头遗址景观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2.1.3 城市码头遗址景观更新与保护法则第23页
    2.2 国内外码头景观经典案例研究及分析第23-24页
        2.2.1 东京都晴海客运码头第23页
        2.2.2 阿尔伯特船坞南码头区第23-24页
        2.2.3 横滨大栈桥客运码头第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调查与分析第25-37页
    3.1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概况第25页
    3.2 调研城市码头遗址景观空间概况第25-26页
    3.3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分析第26-34页
        3.3.1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第26-27页
        3.3.2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色彩分析第27-28页
        3.3.3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元素分析第28-32页
        3.3.4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秩序分析第32-33页
        3.3.5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功能分析第33页
        3.3.6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文化分析第33-34页
    3.4 长江中下游码头遗址景观空间的客观因素分析第34-36页
    3.5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景观SWOT分析第36-37页
        3.5.1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优势(S)第36页
        3.5.2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劣势(W)第36页
        3.5.3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机会(O)第36-37页
        3.5.4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威胁(T)第37页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的利用和设计方法第37-55页
    4.1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的设计理念第37-39页
        4.1.1 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第37页
        4.1.2 结合城市游憩交通第37-38页
        4.1.3 结合城市住区诉求第38页
        4.1.4 结合城市旅游发展第38页
        4.1.5 结合城市防洪减灾第38-39页
    4.2 长江中下游沿江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利用的设计方法第39-54页
        4.2.1 空间形态第39-41页
        4.2.2 空间元素第41-46页
            4.2.2.1 植物第42-43页
            4.2.2.2 水体第43页
            4.2.2.3 山石第43-44页
            4.2.2.4 构筑物第44-45页
            4.2.2.5 建筑第45页
            4.2.2.6 铺装第45-46页
        4.2.3 空间秩序第46-47页
            4.2.3.1 机动车空间第46页
            4.2.3.2 非机动车空间第46-47页
            4.2.3.3 步行空间第47页
            4.2.3.4 停车空间第47页
        4.2.4 空间功能第47-52页
            4.2.4.1 入口空间第48-49页
            4.2.4.2 公共活动空间第49-50页
            4.2.4.3 驳岸空间第50页
            4.2.4.4 滨水空间第50-51页
            4.2.4.5 安全防御空间第51页
            4.2.4.6 建筑物及构建设施空间第51-52页
        4.2.5 空间文化第52-54页
            4.2.5.1 空间色彩第53页
            4.2.5.2 空间纹样第53-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案例第55-63页
    5.1 武汉集家嘴遗址景观现状基本情况第55-56页
        5.1.1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的自然资源第55页
        5.1.2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利用现状第55-56页
    5.2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第56页
    5.3 武汉集家嘴遗址码头景观空间设计的宏观理念第56页
        5.3.1 顺应城市机理第56页
        5.3.2 创造合适的林冠线和地缘线第56页
        5.3.3 依附江水的绿色节点第56页
    5.4 武汉集家嘴遗址码头景观空间设计的微观理念第56-57页
        5.4.1 为人类利益设计第56-57页
        5.4.2 整合码头景观空间第57页
        5.4.3 加强微观功能性第57页
        5.4.4 体现文化内涵第57页
    5.5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景观规划设计第57-59页
    5.6 武汉集家嘴码头遗址景观空间开发利用的设计策略第59-62页
        5.6.1 空间形态第59页
        5.6.2 空间元素第59页
        5.6.3 空间秩序第59-60页
        5.6.4 空间功能第60-61页
        5.6.5 空间文化第61-62页
    5.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第63-66页
    6.1 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第63-65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6-67页
附录第67-71页
参考文献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
下一篇:海关行政执法责任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