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氮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1 氮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1.2 氮素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 氮素对玉米碳氮代谢影响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1 氮素对玉米碳代谢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氮素对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玉米碳代谢与氮代谢的关系 | 第13页 |
1.3 本试验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3-14页 |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 | 第16-2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2.2 试验材料及特性 | 第16-17页 |
2.3 田间设计 | 第17-18页 |
2.3.1 2013 田间设计 | 第17-18页 |
2.3.2 2014 田间设计 | 第18页 |
2.4 试验取样及测定 | 第18-19页 |
2.4.1 植物样品取样及测定时期 | 第18页 |
2.4.2 干物质重测定 | 第18-19页 |
2.4.3 全氮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4.4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5 两年试验设计的对比 | 第19-20页 |
第三章 2013 年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20-44页 |
3.1 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0-26页 |
3.1.1 不同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异同 | 第20-22页 |
3.1.2 不同品种玉米在氮素作用下干物质积累的异同 | 第22-23页 |
3.1.3 不同处理下粒重构成的碳转移量和光合碳量 | 第23-24页 |
3.1.4 施氮对不同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24-26页 |
3.2 不同氮素水平对玉米全氮含量、积累过程及转运的影响 | 第26-35页 |
3.2.1 施氮对玉米氮含量的影响 | 第26-30页 |
3.2.2 施氮对玉米氮积累量的影响 | 第30-35页 |
3.3 氮转移量与根系供氮量 | 第35-36页 |
3.4 施氮对玉米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40页 |
3.4.1 施氮对玉米营养体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2 施氮对玉米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 不同处理下碳氮比的变化 | 第40-43页 |
3.5.1 不同处理下玉米营养体碳氮比的变化 | 第40-42页 |
3.5.2 不同处理下玉米籽粒碳氮比的变化 | 第42-43页 |
3.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2014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44-70页 |
4.1 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4-51页 |
4.1.1 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干物质的积累 | 第44-45页 |
4.1.2 不同处理下玉米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3 不同处理下玉米叶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4 不同处理下玉米雌穗干物质的积累 | 第47-49页 |
4.1.5 不同处理下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 | 第49-50页 |
4.1.6 不同处理下粒重构成的碳转移量和光合碳量 | 第50-51页 |
4.2 不同处理下玉米各器官的全氮含量、氮素积累过程及转运 | 第51-61页 |
4.2.1 不同处理下玉米不同器官的氮含量变化 | 第51-55页 |
4.2.2 不同处理下玉米各器官的氮积累量 | 第55-60页 |
4.2.3 不同处理下籽粒氮素来源 | 第60-61页 |
4.3 不同处理下玉米的氮收获指数 | 第61-62页 |
4.4 不同处理下玉米可溶性总糖含量 | 第62-67页 |
4.5 不同处理下玉米主要营养器官的碳氮比 | 第67-68页 |
4.6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0-76页 |
5.1 讨论 | 第70-72页 |
5.1.1 氮素营养水平与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70页 |
5.1.2 氮素营养水平与玉米氮素积累的关系 | 第70-71页 |
5.1.3 氮素营养水平与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 | 第71-72页 |
5.1.4 氮素营养水平与玉米碳氮代谢的关系 | 第72页 |
5.2 结论 | 第72-73页 |
5.3 建议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