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概述 | 第12-21页 |
1.2.1 上转化发光机理 | 第13-14页 |
1.2.2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组成 | 第14-15页 |
1.2.3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15-21页 |
1.3 钙钛矿基体上转换纳米颗粒概述 | 第21-24页 |
1.3.1 钛酸钙类材料的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1.3.2 钛酸钙和钛酸锶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22页 |
1.3.3 稀土掺杂钙钛矿基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24-2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 第29-33页 |
2.1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9-30页 |
2.2 主要测试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2.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1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页 |
2.2.5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 第31页 |
2.2.6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2.2.7 氮气吸附脱附 | 第32页 |
2.2.8 多功能酶标仪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稀土掺杂钙钛矿基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 | 第33-50页 |
3.1 引言 | 第33-35页 |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铒掺杂钛酸钙纳米颗粒 | 第35-39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36页 |
3.2.2 铒掺杂钛酸钙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 | 第36-37页 |
3.2.3 不同掺杂量所得纳米颗粒的性能表征 | 第37-39页 |
3.2.4 小结 | 第39页 |
3.3 共沉淀法制备镱铒双掺钛酸钙纳米颗粒 | 第39-43页 |
3.3.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39-40页 |
3.3.2 镱铒双掺钛酸钙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 | 第40-41页 |
3.3.3 不同pH对纳米颗粒的影响分析 | 第41页 |
3.3.4 镱铒双掺钛酸钙纳米颗粒的表征分析 | 第41-43页 |
3.3.5 小结 | 第43页 |
3.4 溶剂热法制备镱铒双掺钛酸锶纳米颗粒 | 第43-49页 |
3.4.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44页 |
3.4.2 镱铒双掺钛酸锶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 | 第44-45页 |
3.4.3 不同离子浓度对纳米颗粒制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4 镱铒双掺钛酸锶纳米颗粒的表征分析 | 第46-48页 |
3.4.5 小结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镱铒双掺钛酸钙纳米颗粒与生物玻璃复合纤维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1页 |
4.3 复合纤维的制备过程 | 第51-52页 |
4.4 复合纤维的性能表征 | 第52-54页 |
4.4.1 复合纤维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4.2 复合纤维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4.5 复合纤维的生物学应用 | 第54-57页 |
4.5.1 细胞毒性测试 | 第54-55页 |
4.5.2 复合纤维的矿化过程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镱铒双掺钛酸锶纳米颗粒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 第58-72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58页 |
5.3 核壳结构STO:Yb~(3+),Er~(3+)@mSiO_2的制备 | 第58-59页 |
5.4 所得纳米颗粒的性能表征 | 第59-64页 |
5.4.1 STO:Yb~(3+),Er~(3+)@mSiO_2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 | 第59-60页 |
5.4.2 STO:Yb~(3+),Er~(3+)@mSiO_2纳米颗粒表面结构分析 | 第60-63页 |
5.4.3 STO:Yb~(3+),Er~(3+)@mSiO_2纳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性能 | 第63-64页 |
5.5 所得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测试 | 第64-71页 |
5.5.1 细胞毒性测试 | 第64-65页 |
5.5.2 药物装载与释放 | 第65-66页 |
5.5.3 生物学性能测试讨论 | 第66-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2-74页 |
6.1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