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3页 |
1.4.3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网络舆情信息的内涵、功能及作用 | 第15-18页 |
2.1.1 网络舆情信息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网络舆情信息的功能 | 第15-17页 |
2.1.3 网络舆情信息的作用 | 第17-18页 |
2.2 网络舆情信息的演化规律及特征 | 第18-19页 |
2.3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2.3.1 蝴蝶效应 | 第20-21页 |
2.3.2 议程设置 | 第21-22页 |
2.3.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2-23页 |
2.3.4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3页 |
2.4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基层舆情监测体系比较分析 | 第25-35页 |
3.1 国外舆情信息监测体系 | 第25-31页 |
3.1.1 美国——“政府与社会协调监管” | 第25-26页 |
3.1.2 加拿大——“完备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和体系” | 第26-28页 |
3.1.3 德国——“合作化管理” | 第28-29页 |
3.1.4 韩国——“实名制管理等严格监管措施” | 第29-31页 |
3.2 国内舆情监测体系 | 第31-32页 |
3.3 国内外基层舆情监测体系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成维度及特征分析 | 第35-47页 |
4.1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成维度 | 第35-38页 |
4.1.1 网民维度 | 第35-36页 |
4.1.2 网络媒体维度 | 第36-37页 |
4.1.3 技术维度 | 第37页 |
4.1.4 基层政府维度 | 第37-38页 |
4.2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成维度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4.2.1 网民维度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媒体维度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4.2.3 技术维度特征分析 | 第43页 |
4.2.4 基层政府维度特征分析 | 第43-47页 |
第五章 我国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建 | 第47-63页 |
5.1 我国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目标 | 第47-48页 |
5.2 我国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原则 | 第48-49页 |
5.3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构建 | 第49-56页 |
5.3.1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总体结构 | 第49-50页 |
5.3.2 多阶段基层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构建 | 第50-56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56-63页 |
5.4.1 “占领中环”事件及其网络舆情 | 第57-58页 |
5.4.2 基层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体系运行 | 第58-61页 |
5.4.3 事件总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我国基层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6.1 “网民、媒体、技术、基层政府”四维度关系视角 | 第63页 |
6.2 基层政府视角 | 第63-64页 |
6.3 网络媒体视角 | 第64页 |
6.4 网络民意视角 | 第64页 |
6.5 网络技术视角 | 第64-65页 |
6.6 理性对待网络负面舆论 | 第65页 |
6.7 网络舆情与完整民意 | 第65页 |
6.8 多渠道实现民意的诉求与表达 | 第65-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