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 第12页 |
1.3.2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2-14页 |
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 第14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3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3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2. 雷锋精神概述 | 第19-29页 |
2.1 雷锋精神的溯源 | 第19-20页 |
2.2 雷锋精神的提出及发展 | 第20-22页 |
2.3 雷锋精神的内涵 | 第22-25页 |
2.3.1 矢志不渝、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22-23页 |
2.3.2 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 | 第23页 |
2.3.3 爱岗勤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 第23-24页 |
2.3.4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 第24-25页 |
2.3.5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 第25页 |
2.4 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 | 第25-29页 |
2.4.1 明确的导向性 | 第25-26页 |
2.4.2 深厚的民族性 | 第26-27页 |
2.4.3 鲜明的时代性 | 第27-28页 |
2.4.4 突出的实践性 | 第28-29页 |
3.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价值探寻 | 第29-32页 |
3.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 第29-30页 |
3.2 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3.3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31页 |
3.4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其生命意义 | 第31-32页 |
4.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透视 | 第32-38页 |
4.1 现状 | 第32-33页 |
4.1.1 认识理解的差异性 | 第32-33页 |
4.1.2 行为意愿的多元化 | 第33页 |
4.2 主要形式 | 第33-34页 |
4.2.1 志愿者活动 | 第33-34页 |
4.2.2 爱心奉献活动 | 第34页 |
4.3 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4.3.1 思想认识有偏差 | 第35页 |
4.3.2 行为上知行背离 | 第35页 |
4.3.3 务虚多而务实少 | 第35-36页 |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4.4.1 客观原因 | 第36-37页 |
4.4.2 主观原因 | 第37-38页 |
5.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 第38-45页 |
5.1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应坚持的原则 | 第38-40页 |
5.1.1 方向性原则 | 第38-39页 |
5.1.2 整体性原则 | 第39页 |
5.1.3 层次性原则 | 第39页 |
5.1.4 主体性原则 | 第39页 |
5.1.5 持续性原则 | 第39-40页 |
5.1.6 创新性原则 | 第40页 |
5.2 当代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 第40-45页 |
5.2.1 提高思想认识,科学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 第40-41页 |
5.2.2 注重“同而有别”,实现雷锋精神的心理认同 | 第41-42页 |
5.2.3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学雷锋的社会氛围 | 第42-43页 |
5.2.4 利用新兴媒体,创新弘扬雷锋精神的方法载体 | 第43-44页 |
5.2.5 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