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OpenFlow协议的现状 | 第11-13页 |
1.1.2 SDN检测DoS攻击必要性 | 第13-14页 |
1.1.3 SDN网络仿真的必要性 | 第14页 |
1.2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16-28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概述 | 第16-21页 |
2.2.1 SDN架构 | 第16-17页 |
2.2.2 OpenFlow协议机制 | 第17-18页 |
2.2.3 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 | 第18-21页 |
2.3 DoS攻击检测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3.1 DoS攻击检测原理 | 第21-22页 |
2.3.2 检测性能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2.4 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仿真研究 | 第23-27页 |
2.4.1 交换机仿真 | 第23页 |
2.4.2 控制器仿真 | 第23-24页 |
2.4.3 仿真平台 | 第24-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SDN网络DoS攻击及OpenFlow检测防御方案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SDN网络脆弱性 | 第28-30页 |
3.2.1 应用 | 第28页 |
3.2.2 控制器 | 第28-29页 |
3.2.3 接口协议 | 第29页 |
3.2.4 Host | 第29-30页 |
3.3 SDN网络DoS攻击 | 第30-33页 |
3.3.1 针对控制器新型DoS攻击 | 第30-32页 |
3.3.2 针对Host传统DoS攻击 | 第32-33页 |
3.4 针对Host传统DoS攻击的OpenFlow检测方案 | 第33-39页 |
3.4.1 数据采集 | 第33-35页 |
3.4.2 协议解析 | 第35-36页 |
3.4.3 规则匹配 | 第36-38页 |
3.4.4 攻击主动响应 | 第38-39页 |
3.5 针对Host传统DoS攻击的OpenFlow防御方案 | 第39-40页 |
3.5.1 数据包过滤方法 | 第39-40页 |
3.5.2 流量限制方法 | 第40页 |
3.5.3 回溯定位方法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42-6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平台需求分析 | 第42页 |
4.3 平台总体设计 | 第42-49页 |
4.3.1 总体架构 | 第43页 |
4.3.2 物理架构 | 第43-44页 |
4.3.3 功能设计 | 第44-49页 |
4.4 平台关键技术 | 第49-51页 |
4.4.1 KVM虚拟化技术 | 第49-50页 |
4.4.2 Open vSwitch仿真 | 第50页 |
4.4.3 FloodLight仿真 | 第50-51页 |
4.5 平台具体实现 | 第51-59页 |
4.5.1 物理环境搭建 | 第51-52页 |
4.5.2 服务器配置 | 第52页 |
4.5.3 系统数据库实现 | 第52-53页 |
4.5.4 实验节点集成 | 第53-55页 |
4.5.5 OpenFlow交换机集成 | 第55-56页 |
4.5.6 OpenFlow控制器集成 | 第56-57页 |
4.5.7 攻击模块 | 第57-59页 |
4.6 平台关键流程 | 第59-61页 |
4.6.1 用户添加流程 | 第59页 |
4.6.2 实验启动流程 | 第59-60页 |
4.6.3 实验结束流程 | 第60-61页 |
4.7 平台优势 | 第6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基于仿真平台SDN网络DoS攻击及检测方案验证 | 第64-78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基于仿真平台搭建实验 | 第64-67页 |
5.3 攻击及检测步骤 | 第67-71页 |
5.3.1 针对控制器的新型DoS攻击实验步骤 | 第67页 |
5.3.2 针对HOST的Land攻击OpenFlow检测防御方案实验步骤 | 第67-71页 |
5.4 实验效果及分析 | 第71-77页 |
5.4.1 攻击效果 | 第71-72页 |
5.4.2 检测效果 | 第72-76页 |
5.4.3 防御效果 | 第76-77页 |
5.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