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论 | 第11-31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11-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2.1 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 第16-19页 |
1.2.2 相关实践问题研究 | 第19-24页 |
1.2.3 对目前研究的综合评析 | 第24-26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26-31页 |
1.3.1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2 区域精神的特征、功能和典型塑造模式 | 第31-45页 |
2.1 区域精神的特征 | 第31-34页 |
2.1.1 时代发展动态性与内涵相对稳定性的统一 | 第31-32页 |
2.1.2 内容多元性与表述凝练性的统一 | 第32-33页 |
2.1.3 文化传统继承性与区域特点鲜明性的统一 | 第33-34页 |
2.2 区域精神的功能 | 第34-38页 |
2.2.1 社会整合功能 | 第35-36页 |
2.2.2 精神导向功能 | 第36页 |
2.2.3 经济促进功能 | 第36-37页 |
2.2.4 政治服务功能 | 第37-38页 |
2.3 区域精神塑造的典型模式 | 第38-45页 |
2.3.1 地域特点主导型 | 第38-40页 |
2.3.2 经济发展主导型 | 第40-41页 |
2.3.3 意识形态主导型 | 第41-43页 |
2.3.4 文化传统主导型 | 第43-45页 |
3 山西省区域精神塑造的实践探索 | 第45-74页 |
3.1 山西省区域精神塑造的历史发展 | 第45-56页 |
3.1.1 山西省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区域精神 | 第45-48页 |
3.1.2 革命战争时期的区域精神塑造 | 第48-52页 |
3.1.3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精神塑造 | 第52-54页 |
3.1.4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精神塑造 | 第54-56页 |
3.2 新时期山西省区域精神塑造的特点 | 第56-63页 |
3.2.1 区域精神塑造内涵的深刻性 | 第57-59页 |
3.2.2 区域精神塑造层次的分明性 | 第59页 |
3.2.3 区域精神塑造形式的多样性 | 第59-61页 |
3.2.4 区域精神塑造特色的鲜明性 | 第61页 |
3.2.5 区域精神塑造底蕴的深厚性 | 第61-63页 |
3.3 区域精神塑造的实践成效 | 第63-68页 |
3.3.1 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63-65页 |
3.3.2 改进了地方政治文明建设 | 第65页 |
3.3.3 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 第65-66页 |
3.3.4 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 第66-67页 |
3.3.5 改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 第67-68页 |
3.4 山西省区域精神塑造实践的发展趋向 | 第68-74页 |
3.4.1 塑造内涵:从单一偏重到多元包容 | 第68-69页 |
3.4.2 塑造主体:从党政主导到社会参与 | 第69-70页 |
3.4.3 塑造功能作用:从意识形态灌输到构建社会共识 | 第70-71页 |
3.4.4 塑造态度行为:从零散自发到主动自觉 | 第71-72页 |
3.4.5 塑造方式:从传统继承到创造转化 | 第72-74页 |
4 区域精神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分析 | 第74-94页 |
4.1 区域精神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4-82页 |
4.1.1 塑造目标同质化的问题 | 第74-77页 |
4.1.2 塑造内容空洞化的问题 | 第77-79页 |
4.1.3 塑造方法简单化的问题 | 第79-82页 |
4.2 区域精神塑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82-94页 |
4.2.1 区域精神塑造过程中科学化与民主化不足 | 第83-87页 |
4.2.2 区域精神塑造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完善 | 第87-90页 |
4.2.3 区域精神塑造过程中区域整合不够通畅 | 第90-94页 |
5 区域精神塑造的理性选择:复合塑造模式 | 第94-125页 |
5.1 国内外区域精神塑造的经验借鉴 | 第94-102页 |
5.1.1 国内区域精神塑造的经验借鉴 | 第94-99页 |
5.1.2 国外区域精神塑造的经验借鉴 | 第99-102页 |
5.2 区域精神复合塑造模式的基本内涵 | 第102-109页 |
5.2.1 区域精神塑造内容取向的复合 | 第102-104页 |
5.2.2 区域精神塑造过程的复合 | 第104-105页 |
5.2.3 区域精神塑造影响因素的复合 | 第105-107页 |
5.2.4 区域精神塑造根本价值功能的复合 | 第107-108页 |
5.2.5 区域精神塑造主体的复合 | 第108-109页 |
5.3 区域精神塑造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 | 第109-116页 |
5.3.1 区域精神塑造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110-112页 |
5.3.2 区域精神塑造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112-116页 |
5.4 构建区域精神复合塑造模式的对策措施 | 第116-125页 |
5.4.1 整合文化资源 | 第116-119页 |
5.4.2 整合区域精神塑造机制 | 第119-121页 |
5.4.3 区域精神复合塑造要保持差异并存 | 第121-125页 |
6 结语 | 第125-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附录A | 第141-144页 |
附录B | 第144-145页 |
附录C | 第145-14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47-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