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2-14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研究基础 | 第14-22页 |
2.1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核心概念 | 第14-18页 |
2.1.1 农村宅基地的定义与法律研究基础 | 第14-15页 |
2.1.2 农村宅基地所有权的内涵 | 第15页 |
2.1.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法律属性 | 第15-16页 |
2.1.4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内涵和分类 | 第16-18页 |
2.2 宅基地退出的政策背景和退出补偿的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2.2.1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政策背景 | 第18-19页 |
2.2.2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法律依据 | 第19页 |
2.3 农村宅基地退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产权理论是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理论支撑 | 第20页 |
2.3.2 外部性理论是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理论方向 | 第20-22页 |
第3章 国内外农地研究的文献述评 | 第22-28页 |
3.1 国外关于土地流转和土地交易的文献述评 | 第22-24页 |
3.1.1 土地流转制度方面的研究 | 第22页 |
3.1.2 土地交易方面的研究 | 第22-23页 |
3.1.3 发达国家乡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 | 第23-24页 |
3.2 国内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的文献述评 | 第24-28页 |
3.2.1 关于农村宅基地流转“三种观点”的讨论 | 第24-25页 |
3.2.2 关于农村宅基地退出“两个问题”的讨论 | 第25-26页 |
3.2.3 关于农村宅基地流转与退出的区别 | 第26-28页 |
第4章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调研分析 | 第28-45页 |
4.1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现状的调研设计与调查 | 第28-34页 |
4.1.1 调研区域概况 | 第28-32页 |
4.1.2 调查过程与样本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4.2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4.3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现状 | 第37-38页 |
4.3.1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进度缓慢 | 第37-38页 |
4.3.2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后的土地用途使用不当 | 第38页 |
4.4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3页 |
4.4.1 补偿标准不规范导致补偿资金受限 | 第38-39页 |
4.4.2 宅基地闲置的普遍性导致宅基地隐性流转市场活跃 | 第39-42页 |
4.4.3 农户退出宅基地“有顾虑”导致配合程度低 | 第42页 |
4.4.4 宅基地退出效果不理想导致乡村环境差 | 第42-43页 |
4.5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5.1 缺乏明确的补偿标准,补偿资金融资渠道窄 | 第43页 |
4.5.2 宅基地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存在“寻租”乱象 | 第43-44页 |
4.5.3 城乡“二元体制”存差异,农村社会福利待遇差 | 第44页 |
4.5.4 配套政策不健全,宅基地退出平台难搭建 | 第44-45页 |
第5章 唐山市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 | 第45-50页 |
5.1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约束机制 | 第46-47页 |
5.2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激励机制 | 第47页 |
5.3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5.4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配套机制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