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3页 |
1.2.1 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厚松散层采空区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采空区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及其结石体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5 拱形结构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3-2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3.3 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采空破坏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 第26-49页 |
2.1 演马庄矿亮马村采空区概况 | 第26-27页 |
2.2 地质背景条件 | 第27-33页 |
2.2.1 气象、水文 | 第27-28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8-30页 |
2.2.4 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 | 第30-33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页 |
2.3 地表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2.3.1 破坏现状调查 | 第33-38页 |
2.3.2 地表变形破坏特征 | 第38-40页 |
2.4 厚松散层下采空区地表沉陷机理 | 第40-48页 |
2.4.1 厚松散层下采空区地表移动 | 第40-41页 |
2.4.2 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地表移动 | 第41-45页 |
2.4.3 松散层厚度对地表移动的影响 | 第45-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拱形结构注浆控制地表沉陷原理及方法 | 第49-77页 |
3.1 拱形结构注浆简介 | 第49-55页 |
3.1.1 拱形结构注浆方法的提出 | 第49-54页 |
3.1.2 拱形结构注浆的优越性 | 第54-55页 |
3.2 合理拱轴线与拱轴方程 | 第55-59页 |
3.2.1 承受均布荷载拱合理拱轴线 | 第55-56页 |
3.2.2 填土荷载作用下拱体合理拱轴线 | 第56-59页 |
3.3 注浆拱的内力、变形及拱脚截面 | 第59-66页 |
3.3.1 注浆拱结构的内力计算 | 第59-63页 |
3.3.2 注浆拱结构的变形计算 | 第63-65页 |
3.3.3 注浆拱拱脚截面设计 | 第65-66页 |
3.4 拱形结构注浆方法 | 第66-76页 |
3.4.1 岩土注浆理论 | 第66-68页 |
3.4.2 注浆层位确定 | 第68-69页 |
3.4.3 注浆设计 | 第69-73页 |
3.4.4 施工工艺 | 第73-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注浆方案的数值试验及参数优化设计 | 第77-92页 |
4.1 冒落带裂隙拱扩展规律 | 第77-79页 |
4.2 拱形结构注浆方案的数值试验研究 | 第79-84页 |
4.2.1 拱形结构注浆数值试验的可行性 | 第79-82页 |
4.2.2 亮马村采空区拱形结构注浆数值试验 | 第82-84页 |
4.3 参数优化的数值试验方案 | 第84-87页 |
4.3.1 控制地表沉陷的影响因素 | 第84-85页 |
4.3.2 拱形结构及材料参数的试验方案 | 第85-87页 |
4.4 拱形结构参数优化的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4.4.1 极差分析 | 第87-89页 |
4.4.2 方差分析 | 第89-90页 |
4.4.3 最优结构参数组合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新型注浆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第92-110页 |
5.1 试验原材料 | 第92-94页 |
5.1.1 氧化铝矿渣 | 第92-93页 |
5.1.2 水泥 | 第93-94页 |
5.1.3 聚羧酸减水剂 | 第94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94-96页 |
5.2.1 均匀设计试验 | 第94-96页 |
5.2.2 注浆材料试件的制备 | 第96页 |
5.3 浆液的流动性 | 第96-98页 |
5.3.1 浆液粘度测定 | 第96-97页 |
5.3.2 浆液粘度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5.4 注浆固结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98-107页 |
5.4.1 固结率与干密度 | 第98-100页 |
5.4.2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100-102页 |
5.4.3 抗拉强度试验 | 第102-104页 |
5.4.4 抗剪强度指标 | 第104-107页 |
5.5 最佳配合比确定 | 第107-109页 |
5.5.1 多目标函数优化法 | 第107-108页 |
5.5.2 注浆材料最佳配合比 | 第108-10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亮马村采空区地表沉陷治理方案 | 第110-117页 |
6.1 工程概况及治理目标 | 第110-111页 |
6.2 拱形结构注浆设计方案 | 第111-112页 |
6.2.1 注浆压力 | 第111页 |
6.2.2 注浆孔距 | 第111页 |
6.2.3 拱形结构参数设计 | 第111-112页 |
6.3 地表整理设计 | 第112-116页 |
6.3.1 耕作层保护 | 第112-113页 |
6.3.2 土地平整设计 | 第113-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7-120页 |
7.1 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展望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