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组装及解组装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6页
    1.1 超分子化学与自组装第16-22页
    1.2 宏观尺度下构筑基元的超分子组装第22-28页
    1.3 静电作用力驱动的自组装第28-33页
        1.3.1 静电作用力微观自组装第28-30页
        1.3.2 静电作用力宏观自组装第30-33页
    1.4 选题意义和课题思路第33-36页
        1.4.1 选题意义第33-34页
        1.4.2 课题思路第34-36页
第二章 基于PDDA/PAA静电作用力宏观超分子组装/解组装研究第36-56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42页
        2.2.1 药品第37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37-38页
        2.2.3 丙烯酸/偶氮苯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PAA-Azo)的合成第38-39页
        2.2.4 宏观尺度PDMS构筑基元的制备及亲水性处理第39-40页
        2.2.5 构筑基元表面柔性间隔层的制备及表面电荷的引入第40-42页
        2.2.6 宏观构筑基元的静电自组装、解组装第42页
    2.3 实验所需表征方法第42-45页
        2.3.1 丙烯酸/偶氮苯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PAA-Azo)的表征第43页
        2.3.2 PE/PAA及PDDA/PAA聚电解质多层膜组装过程第43页
        2.3.3 稳定化柔性间隔层表面形貌表征第43页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监测PDDA/PAA多层膜的稳定性第43-44页
        2.3.5 PDD/PAA静电相互作用界面力的测定第44-4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2.4.1 丙烯酸/偶氮苯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PAA-Azo)的合成第45-47页
        2.4.2 PEI/PAA及PDDA/PAA聚电解质多层膜组装过程表征第47-48页
        2.4.3 稳定化的柔性间隔层表面形貌表征第48-49页
        2.4.4 基于PDDA/PAA静电相互作用的宏观构筑基元组装结果及分析第49-50页
        2.4.5 宏观构筑基元组装体的解组装结果及分析第50-54页
        2.4.6 宏观构筑基元组装条件下PDDA/PAA静电作用界面力的测定第54-55页
    2.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具有光热响应特性的PEI/PAA静电作用超分子组装体系的研究第56-74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4页
        3.2.1 药品第57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57-58页
        3.2.3 金纳米片的制备第58页
        3.2.4 掺杂PEI、PAA的不同静电水凝胶构筑基元的制备第58-60页
        3.2.5 掺杂PEI、PAA的静电水凝胶间宏观超分子组装及界面力的测定第60-61页
        3.2.6 微米尺度PHEM/PEI水凝胶、Au&PNIPAM/PAA水凝胶的制备第61-64页
        3.2.7 微米尺度水凝胶的静电组装、解组装实验第64页
    3.3 实验所需的表征方法第64-65页
        3.3.1 金纳米片的表征第64页
        3.3.2 水凝胶间PEI/PAA静电作用界面力的表征第64-65页
        3.3.3 Au&PNIPAM/PAA水凝胶的双重响应性表征第65页
        3.3.4 SU-8 2025光刻胶模板表征第65页
        3.3.5 PDMS模板的图案化表征第6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3.4.1 金纳米片的表征第66页
        3.4.2 掺杂PEI、PAA的静电水凝胶间宏观超分子组装及界面力的分析第66-68页
        3.4.3 毫米尺度Au&PNIPAM/PAA水凝胶的双重响应性第68-69页
        3.4.4 SU-8 2025光刻胶模板的表征第69-70页
        3.4.5 PDMS模板的图案化结果及分析第70页
        3.4.6 微米尺度PHEMA/PEI水凝胶、Au&PNIPAM/PAA水凝胶图案化结果及分析第70-71页
        3.4.7 微米尺度静电力水凝胶的组装、解组装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1页
    3.5 小结第71-74页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第74-76页
    4.1 结论第74-75页
    4.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4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4-86页
附件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风徐来—折扇的设计艺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苯并二噻吩—喹喔啉的D-A型聚合物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