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3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锂硫电池的概述 | 第12-16页 |
1.2.1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2 锂硫电池的结构和优势 | 第13-15页 |
1.2.3 锂硫电池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锂硫电池的研究现状 | 第16-35页 |
1.3.1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1.3.1.1 碳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3.1.2 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对锂硫电池的改性研究 | 第22-29页 |
1.3.2 锂硫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3.2.1 金属锂负极材料 | 第29-31页 |
1.3.2.2 非锂负极材料 | 第31-32页 |
1.3.3 锂硫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1.3.3.1 醚类有机电解液 | 第33-34页 |
1.3.3.2 碳酸酯类有机电解液 | 第34页 |
1.3.3.3 离子液体有机电解液 | 第34-3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3-49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3-44页 |
2.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4-45页 |
2.2.1 水热/溶剂热法 | 第44-45页 |
2.2.2 管式炉烧结法 | 第45页 |
2.3 基本物性表征 | 第45-47页 |
2.3.1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45-46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46页 |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 | 第46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46页 |
2.3.5 比表面积(BET)的测定 | 第46-47页 |
2.3.6 热重分析 | 第47页 |
2.4 锂硫电池性能评价 | 第47-48页 |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47页 |
2.4.2 电化学测试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不同种类金属硫化物对多硫化锂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2.1 NI_3S_2样品的制备 | 第50页 |
3.2.2 VS_2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3 TIS_2纳米片的制备 | 第51页 |
3.2.5 NI_3S_2-S,VS_2-S,TIS_2-S和TIS_2-NS-S样品的制备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3.3.1 Ni_3S_2-S和VS_2-S样品的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51-55页 |
3.3.2 Ni_3S_2-S和VS_2-S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5-60页 |
3.3.3 TiS_2,TS_2-NS和TiS_2-S,TS_2-NS-S的表征和测试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自支撑三维金属框架协同金属硫化物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65-80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4.2.1 CF-CuS-C和CF-CuS-N的制备 | 第66-67页 |
4.2.2 NF-CUS和TF-CuS的制备 | 第67页 |
4.2.3 CF-CUS-C-S, CF-CuS-N-S, NF-CuS-S和TF-CUS-S的制备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4.3.1 CF和CF-CuS样品的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68-70页 |
4.3.2 CF-CuS-C-S和CF-CuS-N-S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0-75页 |
4.3.3 以CF和TF为集流体生长CuS的性能对照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五章 FeS复合中空碳球对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0-98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1-82页 |
5.2.1 BP2000-FES-S样品的制备 | 第81-82页 |
5.2.2 Li_2S_4和FeS-Li_2S_4样品的制备 | 第82页 |
5.2.3 电极的制备 | 第82页 |
5.2.4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 | 第8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6页 |
5.3.1 BP2000,BP2000-FeS,BP2000-S和BP2000-FeS-S的物相和结构表征 | 第83-87页 |
5.3.2 BP2000,FeS和Li_2S_4相互作用分析 | 第87-88页 |
5.3.3 BP2000-S和BP2000-FeS-S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8-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98-10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13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