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1.1 国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1.2 国内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1.3 国内外语境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1.2.1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1页 |
1.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11-12页 |
1.2.3 生态美学理论 | 第12-13页 |
2 引言 | 第13-17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3 语境化与道路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研析 | 第17-23页 |
3.1 语境 | 第17-18页 |
3.1.1 语言学中的语境 | 第17页 |
3.1.2 风景园林学中的语境 | 第17-18页 |
3.2 语境化 | 第18-19页 |
3.2.1 语言学中的语境化 | 第18-19页 |
3.2.2 风景园林学中的语境化 | 第19页 |
3.3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 第19-20页 |
3.3.1 景观 | 第19页 |
3.3.2 城市道路景观 | 第19-20页 |
3.4 道路景观要素分析 | 第20-21页 |
3.4.1 地形 | 第20页 |
3.4.2 植物 | 第20-21页 |
3.4.3 绿道 | 第21页 |
3.4.4 建筑小品 | 第21页 |
3.4.5 街道照明 | 第21页 |
3.5 道路景观的语境化构成 | 第21-23页 |
3.5.1 城市语境 | 第22页 |
3.5.2 乡村语境 | 第22页 |
3.5.3 自然语境 | 第22-23页 |
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语境化表达及应用方法 | 第23-37页 |
4.1 城市景观语境化表达过程 | 第23-27页 |
4.1.1 衔接历史脉搏、融入当地环境 | 第23-24页 |
4.1.2 转译构建语境、介入环境表达 | 第24-26页 |
4.1.3 激发语境表达、冲击整体环境 | 第26-27页 |
4.2 城市道路语境化的应用原则 | 第27-28页 |
4.2.1 历史性原则 | 第27页 |
4.2.2 整体统一原则 | 第27页 |
4.2.3 地域文化原则 | 第27页 |
4.2.4 生态性原则 | 第27-28页 |
4.2.5 符号性原则 | 第28页 |
4.3 城市道路语境化的应用方法 | 第28-36页 |
4.3.1 搜集和挖掘当地历史元素 | 第28页 |
4.3.2 对设计元素的符号提炼 | 第28-29页 |
4.3.3 构建语境表达氛围 | 第29-32页 |
4.3.4 主题式呈现语境景观 | 第32页 |
4.3.5 语境化道路景观要素的实际运用 | 第32-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舒城县桃溪西路景观设计实践 | 第37-53页 |
5.1.研究背景 | 第37-40页 |
5.1.1 语境化表达现状 | 第37页 |
5.1.2 舒城县概况 | 第37-38页 |
5.1.3 区位分析 | 第38-40页 |
5.2 项目语境化设计构思 | 第40-43页 |
5.2.1 舒城文脉元素搜集与提炼 | 第41-42页 |
5.2.2 提炼历史元素,转译景观语言 | 第42-43页 |
5.2.3 落实景观语言、刺激语境表达 | 第43页 |
5.3 舒城县桃溪西路语境化设计研究 | 第43-52页 |
5.3.1 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5.3.2 设计目标 | 第44-45页 |
5.3.3 设计分区 | 第45-47页 |
5.3.4 景点设计 | 第47-51页 |
5.3.5 步行道设计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
在校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