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基于正面碰撞的轿车前纵梁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评价方法第13-18页
        1.2.1 国外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第14-16页
        1.2.2 国内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第16页
        1.2.3 新车评价规则—NCAP第16-18页
    1.3 前纵梁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1 前纵梁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2 前纵梁国内研究现状第19页
    1.4 结构优化方法的应用第19-21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2章 影响碰撞模拟的关键因素分析第22-33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碰撞过程的非线性特性第22-24页
        2.2.1 几何非线性第22页
        2.2.2 材料非线性第22-23页
        2.2.3 接触非线性第23-24页
    2.3 壳单元算法第24-25页
    2.4 网格划分第25-28页
        2.4.1 单元尺寸第25-26页
        2.4.2 网格密度第26-28页
        2.4.3 网格质量第28页
    2.5 焊点模拟方式第28-30页
    2.6 接触界面的处理方法第30-32页
    2.7 沙漏控制第32页
    2.8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轿车正面碰撞安全性仿真分析第33-44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汽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流程第33-35页
        3.2.1 汽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第33-34页
        3.2.2 汽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流程第34-35页
    3.3 轿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35-39页
        3.3.1 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39页
        3.3.2 轿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可靠性验证第39页
    3.4 轿车正面碰撞仿真结果分析第39-43页
        3.4.1 整车变形分析第39-40页
        3.4.2 碰撞加速度分析第40-41页
        3.4.3 刚性墙反力分析第41-42页
        3.4.4 主要吸能部件分析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轿车前纵梁正面碰撞性能研究第44-53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前纵梁的碰撞变形模式第44-47页
        4.2.1 轴向压溃变形第44-46页
        4.2.2 弯曲变形第46-47页
        4.2.3 扭转变形第47页
    4.3 前纵梁碰撞性能评价指标第47-49页
    4.4 前纵梁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第49-52页
        4.4.1 变形模式分析第49-51页
        4.4.2 最大冲击载荷分析第51页
        4.4.3 吸收能量分析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前纵梁结构优化研究第53-68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优化问题的建立第53-54页
    5.3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第54-56页
    5.4 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精度评估第56-62页
        5.4.1 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的建立第56-60页
        5.4.2 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的精度评估第60-62页
    5.5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响应面的前纵梁板厚优化第62-65页
    5.6 整车验证第65-67页
        5.6.1 加速度对比第65-66页
        5.6.2 刚性墙反力对比第66页
        5.6.3 吸能特性对比第66-67页
    5.7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生射流减阻射流孔尺寸及形状研究
下一篇:不同含水量银基IPMC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