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分类及识别图谱初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潜在滑坡的定义、分类和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滑坡早期识别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滑坡识别图谱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形成条件及分类研究 | 第17-29页 |
2.1 滑坡的形成和孕育条件分析 | 第17-19页 |
2.1.1 易滑地层岩性 | 第17页 |
2.1.2 易滑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1.3 易滑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4 易滑水文条件 | 第19页 |
2.1.5 其他诱发因素 | 第19页 |
2.2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19-20页 |
2.3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的分类 | 第20-27页 |
2.3.1 现有分类方式 | 第20-22页 |
2.3.2 基于关键因子的斜坡变形模式分类 | 第22-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识别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 第29-41页 |
3.1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早期识别 | 第29-32页 |
3.1.1 斜坡演化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 第29-30页 |
3.1.2 滑坡识别图谱研究 | 第30-32页 |
3.2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识别图谱构建方法 | 第32-39页 |
3.2.1 透视法方法 | 第32-33页 |
3.2.2 地形、岩性等相关图元绘制表达 | 第33-37页 |
3.2.3 绘图软件介绍及图谱配色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识别图谱研究 | 第41-85页 |
4.1 倾倒失稳识别图谱 | 第41-49页 |
4.1.1 块体倾倒 | 第41-43页 |
4.1.2 压缩—倾倒 | 第43-45页 |
4.1.3 浅层倾倒 | 第45-47页 |
4.1.4 深层倾倒 | 第47-49页 |
4.2 旋转滑动失稳识别图谱 | 第49-61页 |
4.2.1 蠕滑-拉裂 | 第50-52页 |
4.2.2 蠕滑-拉裂-剪断 | 第52-54页 |
4.2.3 压缩-拉裂-剪断 | 第54-56页 |
4.2.4 塌陷-拉裂-剪断 | 第56-59页 |
4.2.5 滑移-剪断 | 第59-61页 |
4.3 平面滑动失稳识别图谱 | 第61-77页 |
4.3.1 滑移-拉裂(土) | 第61-63页 |
4.3.2 滑移-拉裂(岩) | 第63-66页 |
4.3.3 旋转-拉裂 | 第66-68页 |
4.3.4 楔形体滑移 | 第68-70页 |
4.3.5 平推式滑移 | 第70-72页 |
4.3.6 视倾向滑移-剪断 | 第72-75页 |
4.3.7 塑流-拉裂 | 第75-77页 |
4.4 不规则滑动失稳识别图谱 | 第77-84页 |
4.4.1 阶梯状滑移 | 第77-79页 |
4.4.2 滑移-支撑拱 | 第79-82页 |
4.4.3 滑移-弯曲-剪断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