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军车复合电池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混合动力军车概述 | 第12-15页 |
1.2.1 混合动力车的原理 | 第12页 |
1.2.2 混合动力军车的分类 | 第12-14页 |
1.2.3 混合动力军车的优越性能 | 第14-15页 |
1.3 再生制动系统简介 | 第15-17页 |
1.3.1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的定义 | 第16-17页 |
1.3.2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应用情况 | 第17页 |
1.4 复合电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混合动力军车的蓄电池储能系统 | 第19-35页 |
2.1 镍氢电池概况 | 第19-28页 |
2.1.1 镍氢电池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2.1.2 蓄电池的基本要求和参数 | 第21-24页 |
2.1.3 影响镍氢电池荷电状态的主要因素 | 第24-27页 |
2.1.4 SOC的适用分析 | 第27-28页 |
2.2 电池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2.2.1 MH/Ni电池的内阻模型 | 第28-29页 |
2.2.2 MH/Ni电池的阻容模型 | 第29页 |
2.2.3 谢菲尔德(Shepherd)模型 | 第29-30页 |
2.3 能量分析及充放电效果研究 | 第30-34页 |
2.3.1 恒电流放电 | 第31-32页 |
2.3.2 恒流充电实验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混合动力军车的飞轮电池储能系统 | 第35-67页 |
3.1 飞轮电池的结构、原理及特点 | 第35-39页 |
3.1.1 飞轮电池的结构 | 第35-36页 |
3.1.2 飞轮储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36-39页 |
3.1.3 飞轮电池的特点 | 第39页 |
3.2 硬件配置 | 第39-51页 |
3.2.1 飞轮转子的尺寸确定 | 第39-44页 |
3.2.2 电机类型的选择 | 第44-45页 |
3.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介绍 | 第45-49页 |
3.2.4 电机性能参数的设计 | 第49-51页 |
3.3 飞轮电池能量转换原理与控制设计 | 第51-54页 |
3.3.1 飞轮电池能量转换方案 | 第52-53页 |
3.3.2 充电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53页 |
3.3.3 转速环调速方式及控制 | 第53-54页 |
3.4 充电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第54-57页 |
3.4.1 PWM产生模块 | 第54-55页 |
3.4.2 整流模块 | 第55页 |
3.4.3 逆变器的连接 | 第55-56页 |
3.4.4 控制器模型 | 第56-57页 |
3.5 飞轮电池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及结果 | 第57-65页 |
3.5.1 飞轮电池的储能状态 | 第57-59页 |
3.5.2 飞轮电池的充放电仿真 | 第59-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复合电池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67-79页 |
4.1 混合动力军车的再生制动 | 第67-69页 |
4.1.1 再生制动的约束条件 | 第68-69页 |
4.1.2 再生制动最大制动力矩、最大制动功率 | 第69页 |
4.2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 第69-78页 |
4.2.1 再生控制策略 | 第69-71页 |
4.2.2 再生制动策略的验证 | 第71-78页 |
4.3 复合电源电能分配策略 | 第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9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9-8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