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论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完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7-21页
    2.1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涵义第17-18页
        2.1.1 调解制度的概念第17页
        2.1.2 行政调解制度的概念第17页
        2.1.3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概念第17-18页
    2.2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性质第18-19页
        2.2.1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性质的内涵第18页
        2.2.2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特性第18-19页
    2.3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功能第19-21页
        2.3.1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具有纠纷解决功能第19页
        2.3.2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具有切实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功能第19-20页
        2.3.3 妥善化解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的功能第20页
        2.3.4 有效协调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利益功能第20-21页
第3章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缺陷第21-26页
    3.1 立法缺陷第21-22页
        3.1.1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立法原则不全面第21页
        3.1.2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立法位阶低第21页
        3.1.3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适用的主体范围过窄第21-22页
        3.1.4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程序规定过于简单第22页
    3.2 执法缺陷第22-24页
        3.2.1 行政复议调解的主体不独立第22-23页
        3.2.2 行政复议调解双方地位不平等第23页
        3.2.3 行政复议调解缺乏技巧和方法第23-24页
        3.2.4 复议调解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第24页
    3.3 监督缺陷第24-26页
        3.3.1 内部监督乏力第24-25页
        3.3.2 外部监督不力第25页
        3.3.3 监督救济途径缺失第25-26页
第4章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缺陷的成因第26-30页
    4.1 政治因素第26-28页
        4.1.1 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第26页
        4.1.2 社会主导价值观影响深刻第26-27页
        4.1.3 “官本位”思想较重第27页
        4.1.4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泛化第27-28页
    4.2 经济因素第28-29页
        4.2.1 片面强调节约社会成本第28页
        4.2.2 过度追求行政效率提升第28-29页
    4.3 理论因素第29-30页
        4.3.1 传统行政法理论与现代行政法理论的冲突第29页
        4.3.2 契约理论扩大化第29-30页
第5章 完善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对策第30-40页
    5.1 立法完善第30-35页
        5.1.1 完善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0-32页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32-33页
        5.1.3 明确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第33-34页
        5.1.4 加强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程序建设第34-35页
    5.2 执法完善第35-37页
        5.2.1 转变行政理念第35页
        5.2.2 成立专门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第35-36页
        5.2.3 建立一支专业的行政复议工作人员队伍第36-37页
    5.3 监督机制的完善第37-40页
        5.3.1 完善行政复议调解的内部监督第37页
        5.3.2 完善行政复议调解的外部监督第37-38页
        5.3.3 加强调解的救济及与诉讼的衔接第38-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珠单抗与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一篇:有氧耐力运动对成人PWV和IMT的影响: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