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理财现状分析 | 第16-25页 |
2.1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理财分析 | 第16-20页 |
2.1.1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状况分析 | 第16-18页 |
2.1.2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状况分析 | 第18-19页 |
2.1.3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状况分析 | 第19-20页 |
2.2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理财工具选择分析 | 第20-23页 |
2.2.1 稳健型理财工具 | 第20-21页 |
2.2.2 增值型理财工具 | 第21-22页 |
2.2.3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理财工具选择 | 第22-23页 |
2.3 福建省农村居民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3.1 农村金融理财服务的短缺和高门槛 | 第23页 |
2.3.2 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渠道狭窄 | 第23-24页 |
2.3.3 农村居民理财知识匮乏 | 第24页 |
2.3.4 农村居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农村居民家庭理财模型构建 | 第25-34页 |
3.1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分析 | 第25-27页 |
3.1.1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期望收益率 | 第25-26页 |
3.1.2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风险 | 第26-27页 |
3.2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假设条件和有效前沿分析 | 第27-29页 |
3.2.1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27-28页 |
3.2.2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的有效前沿 | 第28-29页 |
3.3 Markowitz 均值一方差模型的最优投资组合的确定 | 第29-31页 |
3.3.1 无差异曲线 | 第29-30页 |
3.3.2 Markowitz 均值一方差模型的最优投资组合 | 第30-31页 |
3.4 Markowitz 均值一方差模型在农村居民家庭理财中的应用优化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理财实证研究 | 第34-49页 |
4.1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第34-38页 |
4.1.1 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 第34-35页 |
4.1.2 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 第35-38页 |
4.1.3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风险承受能力 | 第38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8-45页 |
4.2.1 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风险资产最优投资组合的构建 | 第38-42页 |
4.2.2 引入无风险资产后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最优配置 | 第42-45页 |
4.3 案例分析 | 第45-48页 |
4.3.1 家庭基本信息 | 第45-46页 |
4.3.2 理财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4.3.3 理财策略设计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促进福建省高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合理理财建议 | 第49-55页 |
5.1 理财策略 | 第49-51页 |
5.1.1 风险资产的理财策略 | 第49-50页 |
5.1.2 无风险资产的理财策略 | 第50-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2.1 政府层面 | 第51-52页 |
5.2.2 金融机构层面 | 第52-53页 |
5.2.3 农户层面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