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碳纳米材料概述 | 第10页 |
1.2 碳量子点 | 第10-25页 |
1.2.1 碳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 第11-15页 |
1.2.2 碳量子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第15-19页 |
1.2.3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19-25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基于碳量子点和铕络合物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制备及铜离子检测 | 第26-41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基于碳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7页 |
2.2.2 主要分析仪器 | 第27-28页 |
2.2.3 以壳聚糖为原料的碳量子点的合成 | 第28页 |
2.2.4 C-dots-BHHCT-Eu~(3+)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28页 |
2.3 碳量子点及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表征 | 第28-30页 |
2.3.1 碳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 第28-29页 |
2.3.2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pH稳定性的检测 | 第29页 |
2.3.3 表面活性剂对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影响 | 第29页 |
2.3.4 Cu~(2+)的检测 | 第29页 |
2.3.5 离子选择性试验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4.1 壳聚糖碳量子点(CS-C-dots)制备的讨论 | 第30页 |
2.4.2 比率型荧光探针(C-dot-BHHCT-Eu~(3+))制备的讨论 | 第30-31页 |
2.4.3 壳聚糖碳量子点(CS-C-dots)的表征 | 第31页 |
2.4.4 壳聚糖碳量子点(CS-C-dots)的荧光和紫外光谱 | 第31-32页 |
2.4.5 壳聚糖碳量子点(CS-C-dots)的上转换荧光光谱 | 第32页 |
2.4.6 壳聚糖碳量子点(CS-C-dots)的荧光寿命 | 第32页 |
2.4.7 CS-C-dots和C-dot-BHHCT-Eu~(3+)的TEM表征 | 第32-33页 |
2.4.8 C-dot-BHHCT-Eu3+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33-34页 |
2.4.9 CS-C-dots和C-dot-BHHCT-Eu3+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4-35页 |
2.4.10 表面活性剂对C-dot-BHHCT-Eu~(3+)的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11 pH对C-dot-BHHCT-Eu~(3+)的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12 C-dot-BHHCT-Eu~(3+)的选择性 | 第37-38页 |
2.4.13 Cu~(2+)的检测 | 第38-39页 |
2.4.14 回收率试验 | 第39-40页 |
2.5 总结 | 第40-41页 |
3 柠檬酸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Fe~(3+)检测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41-52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柠檬酸碳量子点(CA-C-dots)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41-42页 |
3.2.2 主要分析仪器 | 第42页 |
3.2.3 CA-C-dots的制备 | 第42页 |
3.3 CA-C-DOTS的表征 | 第42-44页 |
3.3.1 碳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量 | 第43页 |
3.3.2 碳量子点的pH稳定性的检测 | 第43页 |
3.3.3 碳量子点的光稳定性的检测 | 第43页 |
3.3.4 Fe~(3+)离子检测 | 第43-44页 |
3.3.5 细胞标记与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第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4.1 CA-C-dots的物化性质 | 第44页 |
3.4.2 CA-C-dots的TEM表征 | 第44-45页 |
3.4.3 CA-C-dot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45-46页 |
3.4.4 CA-C-dots的红外光谱 | 第46页 |
3.4.5 CA-C-dots的光稳定性 | 第46-47页 |
3.4.6 CA-C-dots的pH稳定性 | 第47页 |
3.4.7 CA-C-dots对Fe~(3+)的选择性 | 第47-48页 |
3.4.8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 第48页 |
3.4.9 回收率的测定 | 第48-50页 |
3.4.10 细胞成像 | 第50-51页 |
3.5 总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