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 第15页 |
第六节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概述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我国银行间市场监管体制概述 | 第16-25页 |
一 银行间市场监管现状 | 第16-20页 |
二 银行间市场监管机制的缺陷 | 第20页 |
三 银行间市场监管面临的新问题——以河南省银行间市场成员为例 | 第20-25页 |
第二节 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内涵 | 第25-28页 |
一 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的含义 | 第25-26页 |
二 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的作用 | 第26-27页 |
三 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经验及启示 | 第28-32页 |
第一节 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监测指标 | 第28-29页 |
一 金融统计监测指标基本概述 | 第28页 |
二 金融统计监测指标对建立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启示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银监会1104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一 1104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基本概述 | 第29-30页 |
二 1104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对建立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启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第32-36页 |
一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目标 | 第32-33页 |
二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3-36页 |
第二节 监管指标界定范围 | 第36-39页 |
一 合规性指标 | 第37页 |
二 风险指标 | 第37页 |
三 盈利性指标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监管指标的生成及运用 | 第39-41页 |
一 监管指标的生成 | 第39页 |
二 监管指标的分析评价机制 | 第39-40页 |
三 监管结果的运用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运用 | 第41-55页 |
第一节 银行业金融机构 | 第41-51页 |
一 基础数据及生成指标分析 | 第41-48页 |
二 机构综合评价 | 第48-51页 |
第二节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分析 | 第51-55页 |
一 基础数据提取情况 | 第52-53页 |
二 监管指标生成及有效性分析 | 第53-54页 |
三 三家机构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5-58页 |
第一节 综合结论 | 第55-56页 |
一 指标体系的优点 | 第55-56页 |
二 指标体系的不足 | 第56页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第56-58页 |
一 建立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工作机制 | 第56-57页 |
二 完善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 第57页 |
三 加强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A 河南省银行间市场成员金融市场业务调查问卷 | 第60-74页 |
附录B 河南省银行间市场成员高管及交易员知识测试试卷 | 第74-81页 |
附录C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管方案 | 第81-87页 |
附录D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测报表 | 第87-95页 |
附录E 《河南银行间市场非现场监测报表》填报说明 | 第95-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