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粉尘热解动力学及阴燃过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4-17页 |
1.2 热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1.2.1 常用热分析实验方法种类及原理 | 第17-21页 |
1.2.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21-22页 |
1.2.3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第22-24页 |
1.2.4 粉尘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阴燃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1.3.1 阴燃定义及特点 | 第25-26页 |
1.3.2 阴燃过程及传播机理模型研究 | 第26-28页 |
1.3.3 阴燃理论模型与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28-30页 |
1.3.4 国内外阴燃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1-34页 |
第2章 粉尘热分析实验研究 | 第34-60页 |
2.1 实验样品 | 第34-36页 |
2.2 粉尘热分析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2.2.1 STA同步热分析系统介绍 | 第36-38页 |
2.2.2 粉尘热分析实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2.3.1 惰性气体环境下粉尘热解过程分析 | 第39-43页 |
2.3.2 粉尘热解产物氧化过程分析 | 第43-45页 |
2.3.3 粉尘热解产物氧化动力学分析 | 第45-50页 |
2.3.4 石松子粉体氧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分析 | 第50-52页 |
2.3.5 石松子粉非等温动力学分析 | 第52-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3章 粉尘阴燃过程实验研究 | 第60-72页 |
3.1 阴燃过程实验研究简介 | 第60-61页 |
3.2 粉尘阴燃过程研究实验装置 | 第61-62页 |
3.3 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案 | 第62-64页 |
3.3.1 预实验方案 | 第62-63页 |
3.3.2 粉尘阴燃传播实验方案 | 第63-64页 |
3.4 粉尘阴燃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3.4.1 预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3.4.2 粉尘阴燃传播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粉尘阴燃过程数值建模 | 第72-90页 |
4.1 模拟模型介绍 | 第72-74页 |
4.1.1 粉尘阴燃过程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4.1.2 粉尘阴燃过程物理化学模型 | 第73-74页 |
4.2 物性参数计算 | 第74-79页 |
4.2.1 堆积密度和孔隙率 | 第74-75页 |
4.2.2 等效导热系数和表观比热容 | 第75-77页 |
4.2.3 辐射特性和渗透性 | 第77页 |
4.2.4 气相密度和分子量 | 第77页 |
4.2.5 气相比热和焓变值 | 第77-78页 |
4.2.6 气相质量扩散,热导和粘性 | 第78-79页 |
4.3 粉尘阴燃反应速率和源项的计算 | 第79-84页 |
4.3.1 粉尘阴燃化学反应系数 | 第79-80页 |
4.3.2 反应中的体积源项的计算 | 第80-81页 |
4.3.3 粉尘的非均相化学反应 | 第81-82页 |
4.3.4 粉尘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 第82-83页 |
4.3.5 非均相反应过程中的热源项 | 第83-84页 |
4.4 控制方程和数值计算方法 | 第84-90页 |
4.4.1 控制方程 | 第84-85页 |
4.4.2 三对角矩阵(Thomas)算法 | 第85-86页 |
4.4.3 控制方程数值求解方法 | 第86-90页 |
第5章 粉尘阴燃过程数值模拟 | 第90-98页 |
5.1 边界条件设置 | 第90-91页 |
5.2 计算结果温度场分析 | 第91-93页 |
5.3 反应速率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5.4 与粉尘阴燃过程实验结果对比 | 第95-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展望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附录 常用的动力学机理函数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