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10页 |
一、 问题的引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公信力危机 | 第10-15页 |
(一) 案量数据分析 | 第11-14页 |
1. 一审收案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11-13页 |
2. 收案数量的审级对比分析 | 第13-14页 |
(二) 调研数据分析 | 第14-15页 |
二、 根由的追溯:定位的错位与偏离 | 第15-25页 |
(一) 行政诉讼制度目的论 | 第15-17页 |
1. 一元目的论 | 第15-16页 |
2. 二元目的论 | 第16页 |
3. 多元目的论 | 第16-17页 |
(二)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应然定位 | 第17-21页 |
1. 定位合理性 | 第18-19页 |
2. 定位必要性 | 第19-20页 |
3. 定位逻辑性 | 第20-21页 |
(三) 定位的错位与偏离 | 第21-25页 |
1. 定位的错位 | 第21-22页 |
2. 制度实践的偏离 | 第22-25页 |
三、 借鉴的对策(定位的回归):ADR 制度的启示 | 第25-45页 |
(一) ADR 的概念及源起 | 第25-27页 |
(二) 借鉴 ADR 制度的可行性 | 第27-32页 |
1. 诉与非诉(ADR)的是非争执 | 第27-30页 |
2. ADR 在行政争议领域的不断渗入 | 第30-31页 |
3. ADR 的纠纷化解实效 | 第31-32页 |
(三) ADR 的制度经验 | 第32-39页 |
1. ADR 的制度实践 | 第32-35页 |
2. ADR 的价值特性 | 第35-37页 |
3. ADR 的制度经验 | 第37-39页 |
(四) 行政诉讼获得的启示 | 第39-45页 |
1. 实质性化解纠纷的定位 | 第39-40页 |
2. 加强审判主体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 第40-41页 |
3. 设置简易程序 | 第41-42页 |
4. 开展合理性审查 | 第42-43页 |
5. 建立自愿平等的协商机制 | 第43-44页 |
6. 建立预防和分流的多元化解机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