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原型盆地及其恢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本工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贝尔凹陷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21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7-18页 |
2.2 本区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3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 第19-21页 |
2.3.1 断陷构造层 | 第19-20页 |
2.3.2 断-坳转换构造层 | 第20页 |
2.3.3 坳陷构造层 | 第20-21页 |
第3章 贝尔凹陷地层格架的搭建与构造解释 | 第21-30页 |
3.1 构造格架的建立 | 第21-24页 |
3.1.1 层位的标定 | 第21页 |
3.1.2 地震反射结构特征 | 第21-24页 |
3.1.3 联井地震地质解释 | 第24页 |
3.2 不整合界面的识别和划分 | 第24-27页 |
3.2.1 不整合面分类 | 第24-25页 |
3.2.2 构造不整合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 | 第25-26页 |
3.2.3 沉积不整合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 | 第26-27页 |
3.3 构造层的划分 | 第27-30页 |
第4章 贝尔凹陷基本构造特征研究 | 第30-44页 |
4.1 构造样式 | 第30-33页 |
4.1.1 伸展构造样式 | 第30-32页 |
4.1.2 走滑构造样式 | 第32-33页 |
4.2 构造模式 | 第33-38页 |
4.2.1 贝尔凹陷建造模式特征研究 | 第33-36页 |
4.2.2 贝尔凹陷改造模式特征研究 | 第36-38页 |
4.3 断裂特征 | 第38-44页 |
4.3.1 控陷断裂 | 第38页 |
4.3.2 断裂期次划分 | 第38-40页 |
4.3.3 贝尔凹陷伊敏组时期断裂发育特征 | 第40-44页 |
第5章 贝尔凹陷伊敏组剥蚀量恢复及剥蚀特征研究 | 第44-53页 |
5.1 镜质组反射率法恢复地层厚度 | 第45-46页 |
5.2 声波时差法恢复地层被剥蚀厚度 | 第46-47页 |
5.3 伊敏组末期剥蚀厚度特征 | 第47-50页 |
5.3.1 伊敏组末期声波时差法剥蚀恢复 | 第47-49页 |
5.3.2 伊敏组末期地震趋势法剥蚀恢复 | 第49-50页 |
5.4 伊敏组末期声波时差法和地震趋势法恢复剥蚀量对比 | 第50-53页 |
第6章 贝尔凹陷伊敏组原型盆地恢复研究 | 第53-61页 |
6.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54-58页 |
6.1.1 本区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 第54-55页 |
6.1.2 本区构造单元划分结果 | 第55-57页 |
6.1.3 伊敏组古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57-58页 |
6.2 贝尔凹陷伊敏组原型盆地特征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