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3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吸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2-18页 |
1.2.1 碳材料吸附剂 | 第13-16页 |
1.2.2 粘土矿物吸附剂 | 第16-17页 |
1.2.3 合成高分子 | 第17-18页 |
1.3 微纳结构吸附材料 | 第18-24页 |
1.3.1 三维微纳结构单一吸附剂 | 第19-22页 |
1.3.2 三维微纳结构复合吸附剂 | 第22-23页 |
1.3.3 三维空心微纳结构吸附剂 | 第23-24页 |
1.4 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4-31页 |
1.4.1 模板法 | 第25-28页 |
1.4.2 水/溶剂热法 | 第28-30页 |
1.4.3 溶胶-凝胶法 | 第30页 |
1.4.4 微波辅助法 | 第30-31页 |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多孔花状氧化镍微纳结构:牺牲模板合成及其“吸附—自然沉降—热催化再生”循环去除水中刚果红 | 第33-49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2.2 分级多孔花状 NiO 微纳结构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3 产物的表征 | 第35页 |
2.2.4 批式吸附实验 | 第35-36页 |
2.2.5 再生循环吸附实验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2.3.1 前驱体表征 | 第36-39页 |
2.3.2 NiO 的表征 | 第39-41页 |
2.3.3 吸附性能 | 第41页 |
2.3.4 吸附动力学 | 第41-44页 |
2.3.5 吸附等温线 | 第44-46页 |
2.3.6 吸附机制 | 第46-47页 |
2.3.7 “吸附—自然沉降—热催化再生”循环实验 | 第47-48页 |
2.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3章 多孔多面体状氧化镁微纳结构:微波协助牺牲模板合成及其快速高效去除水中高浓度刚果红 | 第49-65页 |
3.1 前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2.2 分级多孔 MgO 多面体的合成 | 第50页 |
3.2.3 产物的表征 | 第50页 |
3.2.4 吸附实验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3.3.1 产物的表征 | 第51-56页 |
3.3.2 吸附性能 | 第56-57页 |
3.3.3 吸附动力学 | 第57-59页 |
3.3.4 吸附等温线 | 第59-60页 |
3.3.5 吸附机制 | 第60-64页 |
3.4 结论 | 第64-65页 |
第4章 多孔微球状 BiOI 微纳结构:微波非水液相合成及其“吸附—自然沉降—光催化再生”去除水中刚果红 | 第65-82页 |
4.1 前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4.2.2 微波非水液相合成多孔微球状 BiOI 微纳结构 | 第66页 |
4.2.3 产物的表征 | 第66-67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67页 |
4.2.5 再生循环实验 | 第67-68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8-80页 |
4.3.1 样品的表征 | 第68-72页 |
4.3.2 吸附性能 | 第72-73页 |
4.3.3 吸附动力学 | 第73-74页 |
4.3.4 吸附等温线 | 第74-75页 |
4.3.5 吸附后样品的表征 | 第75-77页 |
4.3.6 光催化性能 | 第77-78页 |
4.3.7 “吸附—自然沉降—光催化再生”循环实验 | 第78-80页 |
4.4 结论 | 第80-82页 |
第5章 多孔棒状 MgFe_2O_4超结构:牺牲模板合成及其“吸附—磁回收—光催化再生”循环去除水中刚果红 | 第82-100页 |
5.1 前言 | 第82-8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83页 |
5.2.2 多孔棒状 MgFe_2O_4超结构的合成 | 第83页 |
5.2.3 产物的表征 | 第83-84页 |
5.2.4 吸附实验 | 第84-85页 |
5.2.5 再生循环实验 | 第8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9页 |
5.3.1 前驱体的表征 | 第85-87页 |
5.3.2 MgFe_2O_4的表征 | 第87-91页 |
5.3.3 吸附性能 | 第91-96页 |
5.3.4 光催化性能 | 第96-98页 |
5.3.5 “吸附—磁回收—光催化再生”循环实验 | 第98-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6章 载 Ag 花状 Ni(OH)_2微纳结构:一锅溶剂热法合成及其去除水中刚果红和催化还原 4-硝基苯酚 | 第100-111页 |
6.1 前言 | 第100-10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1-102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01页 |
6.2.2 载 Ag 花状 Ni(OH)_2微纳结构的合成 | 第101页 |
6.2.3 产物的表征 | 第101页 |
6.2.4 吸附实验 | 第101-102页 |
6.2.5 催化还原 4-硝基苯酚 | 第10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0页 |
6.3.1 产物的表征 | 第102-106页 |
6.3.2 吸附性能 | 第106-108页 |
6.3.3 催化还原性能 | 第108-110页 |
6.4 结论 | 第110-111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