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创新及不足 | 第17-18页 |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 第18-24页 |
(一)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发展要求 | 第18-20页 |
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 第18-19页 |
2.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1. 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背景 | 第20-21页 |
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三)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 第23-24页 |
二、唐山市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第24-31页 |
(一) 唐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总体描述 | 第24-26页 |
1. 在岗情况 | 第25页 |
2. 精神面貌 | 第25页 |
3. 群众反映 | 第25-26页 |
4. 管理培训 | 第26页 |
(二) 唐山市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第26-31页 |
1. 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优化,提高组织执政能力 | 第27页 |
2. 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促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 | 第27-28页 |
3. 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第28-29页 |
4. 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新农村 | 第29-31页 |
三、唐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一) 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1. 意愿性差,扎根农村意志薄弱 | 第31-32页 |
2. 专业性差,缺乏农村工作经验 | 第32-33页 |
3. 适应性差,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 | 第33-34页 |
(二) 各级党委、政府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1. 择优选拔问题 | 第34页 |
2. 教育培训问题 | 第34-35页 |
3. 管理模式问题 | 第35页 |
(三) 在社会联动上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1. 社会舆论炒作、浮夸之风,大学生村官难以扎实工作 | 第35-36页 |
2. 金融机构门槛高,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难筹 | 第36页 |
3. 高校所学专业技术欠缺,大学生村官难展拳脚 | 第36-37页 |
四、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 第37-47页 |
(一) 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第37-39页 |
1. 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 | 第37页 |
2. 摆正心态,找准定位 | 第37-38页 |
3. 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做好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 第38页 |
4. 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 第38-39页 |
(二) 政府要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 | 第39-43页 |
1. 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育机制 | 第39-40页 |
2. 创新培训方式,打造大学生村官培养新载体 | 第40页 |
3. 完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 第40-42页 |
4. 强化社会联动,广开大学生村官成才渠道 | 第42-43页 |
(三) 高校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使命 | 第43-47页 |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2. 培养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 第44页 |
3.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 | 第44页 |
4. 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 | 第44-45页 |
5. 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 第45页 |
6. 做好服务指导,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出成效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