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种植业论文--经济作物论文

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管理模式的质量安全分析与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本项目研究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8页
        1.2.1 国内外茶叶卫生质量安全现状第9-12页
        1.2.2 安溪乌龙茶茶叶质量安全控制第12-18页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1.3.1 生产管理模式第18-20页
        1.3.2. 茶叶质量安全第20页
    1.4 研究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安溪近十年茶产业现状调查分析第23-41页
    2.1 安溪近十年茶叶生产情况第23-25页
    2.2 安溪乌龙茶近五年出口情况第25-31页
        2.2.1 八马茶业第28-30页
        2.2.2 兴溪茶业第30-31页
    2.3 安溪乌龙茶销售方式第31-37页
        2.3.1 传统营销第32-33页
        2.3.2 电子商务第33-37页
    2.4 安溪乌龙茶茶叶卫生安全问题第37-40页
        2.4.1 农残问题第37-38页
        2.4.2 稀土问题第38-39页
        2.4.3 安溪农资监管与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安溪乌龙茶不同生产模式质量安全控制第41-55页
    3.1 小农生产生产管理模式第41-43页
        3.1.1 茶园生态环境第41-42页
        3.1.2 卫生安全第42-43页
        3.1.3 品质安全第43页
    3.2 联作制生产管理模式(以华虹名茶为例)第43-48页
        3.2.1 茶园生态环境第45页
        3.2.2 卫生安全第45页
        3.2.3 品质安全第45-48页
    3.3 合作社生产管理模式(以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第48-50页
        3.3.1 茶园生态环境第48页
        3.3.2 卫生安全第48-49页
        3.3.3 品质安全第49-50页
    3.4 大茶企生产管理模式(以八马茶业为例)第50-55页
        3.4.1 茶园生态环境第51-52页
        3.4.2 卫生安全第52-54页
        3.4.3 品质安全第54-55页
第四章 不同生产管理模式质量安全控制比较第55-74页
    4.1 产前安全控制比较第55-67页
        4.1.1 安溪乌龙茶生产成本第55-57页
        4.1.2 栽培管理设施设备第57-62页
        4.1.3 农资使用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第62-64页
        4.1.4 安溪乌龙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第64-67页
    4.2 产中质量安全控制比较第67-71页
        4.2.1 安溪乌龙茶初制加工第67-69页
        4.2.2 茶叶初制清洁化生产第69-71页
    4.3 产后质量安全控制第71-74页
        4.3.1 毛茶出售第71页
        4.3.2 茶叶精制第71-72页
        4.3.3 成品茶销售第72页
        4.3.4 监管、服务体系与茶叶质量安全第72-74页
第五章 安溪乌龙茶持续健康发展对策第74-76页
    5.1 安溪茶产业的结构调整第74页
    5.2 安溪乌龙茶品质安全控制第74-75页
    5.3 安溪乌龙茶卫生安全控制第75页
    5.4 涉茶人员茶叶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第75-7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总结第76页
    6.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省出口日本乌龙茶现状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对比分析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