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9-40页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第19-24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9-2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22-24页 |
1.1.3 项目依托 | 第24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24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24-26页 |
1.3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1.3.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3.2 国内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3.3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评析 | 第32-3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2. 相关概念辨析与基础理论 | 第40-54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40-44页 |
2.1.1 城镇化 | 第40-41页 |
2.1.2 乡村 | 第41-42页 |
2.1.3 土地利用 | 第42页 |
2.1.4 乡村土地利用系统 | 第42-43页 |
2.1.5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43-44页 |
2.1.6 障碍度诊断 | 第44页 |
2.1.7 机制 | 第44页 |
2.2 相关理论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44-5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4-45页 |
2.2.2 人地协调理论 | 第45-47页 |
2.2.3 系统理论 | 第47-50页 |
2.2.4 区位理论 | 第50-51页 |
2.2.5 控制理论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我国城镇化典型地区乡村土地利用类比分析 | 第54-74页 |
3.1 城镇化典型地区形成 | 第54-58页 |
3.1.1 城镇化典型地区范围确定 | 第54-56页 |
3.1.2 城镇化典型地区的形成原因 | 第56-57页 |
3.1.3 城镇化典型地区的经济特征 | 第57-58页 |
3.2 城镇化典型地区乡村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第58-66页 |
3.2.1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3.2.2 耕地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3.2.3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 | 第63-65页 |
3.2.4 未利用地变化分析 | 第65-66页 |
3.3 城镇化典型地区乡村土地利用特点 | 第66-68页 |
3.3.1 耕地被建设大量占用 | 第66页 |
3.3.2 土地利用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 第66-67页 |
3.3.3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 第67页 |
3.3.4 “人地倒挂”现象严重 | 第67页 |
3.3.5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第67-68页 |
3.4 城镇化典型地区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 | 第68-69页 |
3.4.1 乡村土地利用的结构 | 第68页 |
3.4.2 乡村土地利用的功能 | 第68-69页 |
3.5 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分类 | 第69-72页 |
3.5.1 按产业划分 | 第69-70页 |
3.5.2 按区位划分 | 第70-72页 |
3.5.3 按乡村性划分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4. 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74-100页 |
4.1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目标和原则 | 第74-76页 |
4.1.1 评价目标 | 第74-75页 |
4.1.2 评价原则 | 第75-76页 |
4.2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 | 第76-80页 |
4.2.1 乡村土地利用系统构成 | 第76-77页 |
4.2.2 乡村土地利用系统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4.2.3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确定 | 第79-80页 |
4.3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91页 |
4.3.1 评价指标初选 | 第80-83页 |
4.3.2 评价指标分析 | 第83-84页 |
4.3.3 评价指标确定 | 第84-86页 |
4.3.4 评价指标说明和计算依据 | 第86-91页 |
4.4 评价方法评析与应用 | 第91-98页 |
4.4.1 评价模型评析 | 第91-92页 |
4.4.2 评价模型确定 | 第92-94页 |
4.4.3 评价模型应用 | 第94-98页 |
4.5 评价标准评析与确定 | 第98-99页 |
4.5.1 评价标准评析 | 第98页 |
4.5.2 评价标准确定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实证研究:广州市白云区 118 个行政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100-131页 |
5.1 白云区概况 | 第100-105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100-101页 |
5.1.2 地形和地貌、河流水系概况 | 第101-102页 |
5.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02页 |
5.1.4 土地利用概况 | 第102-105页 |
5.2 白云区 118 个行政村土地利用概况 | 第105-106页 |
5.2.1 乡村地区概况 | 第105-106页 |
5.2.2 乡村地区城镇化程度 | 第106页 |
5.3 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106-115页 |
5.3.1 原始数据来源 | 第106-107页 |
5.3.2 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确定 | 第107-108页 |
5.3.3 综合效益模型计算结果 | 第108-112页 |
5.3.4 协调度模型计算结果 | 第112-115页 |
5.4 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聚类分区 | 第115-124页 |
5.4.1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标准 | 第115-118页 |
5.4.2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结果 | 第118-124页 |
5.5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空间分异 | 第124-130页 |
5.5.1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空间分布结果 | 第124-126页 |
5.5.2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与地形地貌叠加分析 | 第126-128页 |
5.5.3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分区与产业布局叠加分析 | 第128-129页 |
5.5.4 乡村土地利用状态空间分区特点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实证研究:广州市白云区乡村土地利用障碍诊断 | 第131-148页 |
6.1 障碍度函数诊断 | 第131-135页 |
6.1.1 障碍度函数引入 | 第131-132页 |
6.1.2 诊断结果 | 第132-135页 |
6.2 乡村土地利用的障碍因子——基于障碍度诊断 | 第135-137页 |
6.2.1 经济因素 | 第135-136页 |
6.2.2 社会因素 | 第136-137页 |
6.2.3 生态因素 | 第137页 |
6.3 乡村土地利用的障碍因子——基于实地调研诊断 | 第137-146页 |
6.3.1 经济因素 | 第137-141页 |
6.3.2 社会因素 | 第141-144页 |
6.3.3 生态因素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7. 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调控机制 | 第148-160页 |
7.1 乡村土地利用目标导向机制 | 第148-150页 |
7.1.1 经济效益目标 | 第148-149页 |
7.1.2 社会效益目标 | 第149页 |
7.1.3 生态效益目标 | 第149-150页 |
7.2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机制 | 第150-152页 |
7.2.1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 | 第150-151页 |
7.2.2 乡村空间规划重构 | 第151页 |
7.2.3 乡村景观规划重塑 | 第151-152页 |
7.3 乡村土地利用市场配置机制 | 第152-154页 |
7.3.1 明晰乡村土地产权 | 第152-153页 |
7.3.2 建立城乡统一市场 | 第153页 |
7.3.3 促进土地多元化流转 | 第153-154页 |
7.4 乡村土地利用制度激励机制 | 第154-156页 |
7.4.1 耕地保护政策激励 | 第154-155页 |
7.4.2 土地整治政策激励 | 第155页 |
7.4.3 环境保护政策激励 | 第155-156页 |
7.5 乡村土地利用利益共享机制 | 第156-159页 |
7.5.1 确保公平分配 | 第156-157页 |
7.5.2 注重村民参与 | 第157页 |
7.5.3 建立协调机构 | 第157-159页 |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8.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讨论 | 第160-165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0-162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8.3 讨论 | 第163-1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5-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