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恶意代码的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目的第8-10页
    1.2 现状研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论文结构第13-14页
第2章 恶意代码基础第14-28页
    2.1 恶意代码的定义第14-15页
    2.2 恶意代码种类第15-20页
        2.2.1 计算机病毒第15-16页
        2.2.2 木马第16页
        2.2.3 蠕虫第16-18页
        2.2.4 间谍软件第18-19页
        2.2.5 浏览器劫持第19-20页
    2.3 恶意代码的对比及其行为总结第20-21页
        2.3.1 恶意代码的对比第20页
        2.3.2 恶意代码的行为概述第20-21页
    2.4 恶意代码的实现实例第21-28页
        2.4.1 IE 浏览器炸弹攻击第21-24页
        2.4.2 IE 浏览器崩溃第24-28页
第3章 恶意代码的传播原理及模型第28-38页
    3.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第28-30页
    3.2 木马的传播第30-32页
    3.3 蠕虫传播第32-33页
    3.4 其它病毒的传播第33-34页
    3.5 恶意代码的传播模型第34-38页
        3.5.1 KW 模型第34-36页
        3.5.2 SIER 模型第36页
        3.5.3 随机的网络模型第36-38页
第4章 恶意代码的发现技术第38-44页
    4.1 特征码的扫描第38-39页
    4.2 比较检测法第39-40页
    4.3 完整性的检测第40页
    4.4 行为的检测法第40-41页
    4.5 虚拟机的检测第41-44页
第5章 恶意代码的传播以及发现技术的仿真第44-54页
    5.1 恶意代码的传播模型仿真第44-49页
    5.2 特征码的扫描技术仿真第49-52页
        5.2.1 特征码提取的过程第49-51页
        5.2.2 特征码的扫描技术第51-52页
    5.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个人简历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铁通业务支撑系统和业财核对流程的“营改增”配套改造
下一篇:利用GSM短消息的直放站监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