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4-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缩略词表及其英汉对照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1.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12-16页 |
|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 第12页 |
|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 1.1.2.1 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13-15页 |
| 1.1.2.2 形态学水平的研究 | 第15页 |
| 1.1.2.3 细胞学水平的研究 | 第15页 |
| 1.1.2.4 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 芝麻种质资源分布与收集保存 | 第16-18页 |
| 1.2.1 世界芝麻分布概况 | 第16页 |
| 1.2.2 我国芝麻分布概况 | 第16-17页 |
| 1.2.3 我国芝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17-18页 |
| 1.3 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1.3.1 芝麻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 1.3.2 芝麻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19-20页 |
| 1.3.2.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0页 |
| 1.3.2.2 指纹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 | 第20页 |
| 1.4 关联分析 | 第20-25页 |
| 1.4.1 连锁不平衡的概念及衡量 | 第20-21页 |
| 1.4.2 连锁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 1.4.3 不同植物的连锁不平衡水平 | 第21-22页 |
| 1.4.4 关联分析的策略和方法 | 第22-24页 |
| 1.4.5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展望及意义 | 第24-25页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8页 |
| 第二章 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群体结构分析 | 第28-5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 2.1.2 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 2.1.3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32页 |
| 2.1.4 SSR标记的来源 | 第32-33页 |
| 2.1.5 SSR反应体系 | 第33页 |
| 2.1.6 SSR反应程序 | 第33页 |
| 2.1.7 SSR扩增产物的PAGE/银染检测 | 第33页 |
|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 2.2.1 SSR多态引物多态性分析 | 第34-37页 |
| 2.2.2 参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UPGMA法的聚类分析 | 第37-40页 |
| 2.2.3 参试资源的二元主成分分析 | 第40-42页 |
| 2.2.4 群体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 2.2.5 不同生态群间的亲缘关系 | 第43-46页 |
| 2.3 讨论 | 第46-48页 |
| 2.3.1 SSR标记在芝麻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 2.3.2 我国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47页 |
| 2.3.3 我国与国外芝麻种质的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 | 第47-48页 |
| 2.4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我国芝麻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6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50-54页 |
| 3.1.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 3.1.3 DNA提取 | 第54页 |
| 3.1.4 引物筛选 | 第54页 |
| 3.1.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54-55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 3.2.1 SSR多态性分析 | 第55页 |
| 3.2.2 聚类分析 | 第55-58页 |
| 3.3 讨论 | 第58-59页 |
| 3.4 结论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我国芝麻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0-86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 4.1.1 试验材料 | 第60-61页 |
| 4.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61页 |
| 4.1.3 性状调查类型及标准 | 第61-62页 |
| 4.1.4 DNA的提取 | 第62页 |
| 4.1.5 SSR引物 | 第62页 |
| 4.1.6 反应体系 | 第62页 |
| 4.1.7 数据分析 | 第62-64页 |
| 4.1.7.1 表型数据分析 | 第62页 |
| 4.1.7.2 连锁不平衡的估算 | 第62-63页 |
| 4.1.7.3 群体结构分析及个体间亲缘关系分析 | 第63页 |
| 4.1.7.4 性状与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63-6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4-82页 |
| 4.2.1 产量性状的表型变异 | 第64-65页 |
| 4.2.2 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65页 |
| 4.2.3 群体结构分析 | 第65-68页 |
| 4.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68-69页 |
| 4.2.5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 第69-82页 |
| 4.2.5.1 GLM模型的性状关联分析 | 第69页 |
| 4.2.5.2 MLM模型的性状关联分析 | 第69-79页 |
| 4.2.5.3 稳定关联的标记位点优异等位变异发掘 | 第79-82页 |
| 4.3 讨论 | 第82-83页 |
| 4.3.1 SSR连锁不平衡位点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82页 |
| 4.3.2 群体结构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82-83页 |
| 4.3.3 稳定关联标记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 | 第83页 |
| 4.4 结论 | 第83-86页 |
| 全文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 附录 | 第96-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