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11页 |
1.2 被动耗能减振装置 | 第11-12页 |
1.3 低屈服点钢材料性能 | 第12页 |
1.4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2-20页 |
1.4.1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2 钢板剪力墙等代分析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3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应用进展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剪切板阻尼器等代模型的建立 | 第21-2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统一等代模型的简化理论 | 第21-24页 |
2.3 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等代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2.3.1 理论的适用条件验证 | 第24-25页 |
2.3.2 等代分析模型的推导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剪切板阻尼器的滞回试验及仿真 | 第29-4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核心板厚 11 mm的剪切板阻尼器滞回试验 | 第29-34页 |
3.2.1 试件构造 | 第29-30页 |
3.2.2 试件安装 | 第30-31页 |
3.2.3 试件加载 | 第31-33页 |
3.2.4 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33-34页 |
3.2.5 试验结果 | 第34页 |
3.3 核心板厚 15 mm的剪切板阻尼器滞回试验 | 第34-35页 |
3.4 剪切板阻尼器等代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35-45页 |
3.4.1 几何模型 | 第35页 |
3.4.2 单元类型 | 第35-36页 |
3.4.3 低屈服点钢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6-37页 |
3.4.4 低屈服点钢材料强化模型的介绍 | 第37-40页 |
3.4.5 低屈服点钢材料强化模型的选择 | 第40-44页 |
3.4.6 网格化分及连接处理 | 第44-45页 |
3.4.7 边界条件 | 第45页 |
3.5 剪切板阻尼器精细模型的数值模拟 | 第45-47页 |
3.5.1 几何模型 | 第45页 |
3.5.2 单元类型 | 第45-46页 |
3.5.3 网格划分及连接处理 | 第46页 |
3.5.4 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3.5.5 求解设置 | 第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剪切板阻尼器等代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49-64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核心板厚 11 mm的阻尼器等代模型分析 | 第49-57页 |
4.2.1 初始刚度 | 第49-51页 |
4.2.2 滞回曲线 | 第51-52页 |
4.2.3 骨架曲线 | 第52-54页 |
4.2.4 最大水平承载力 | 第54-57页 |
4.3 核心板厚 15 mm的阻尼器等代模型分析 | 第57-63页 |
4.3.1 初始刚度 | 第57-58页 |
4.3.2 滞回曲线 | 第58-59页 |
4.3.3 骨架曲线 | 第59-60页 |
4.3.4 最大水平承载力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