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滚切式双边剪综述 | 第12-17页 |
| 1.2.1 剪切机的分类 | 第12-16页 |
| 1.2.2 滚切式剪切机国内外发展概述 | 第16-17页 |
| 1.3 电液比例伺服系统 | 第17-25页 |
| 1.3.1 电液比例伺服系统的发展 | 第17-20页 |
| 1.3.2 电液比例伺服系统的原理 | 第20-21页 |
| 1.3.3 电液比例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21-2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2章 滚切式双边剪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 第27-49页 |
| 2.1 引言 | 第27页 |
| 2.2 滚切式双边剪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27-35页 |
| 2.2.1 滚切式双边剪机构简图的建立 | 第27-29页 |
| 2.2.2 滚切式双边剪机构运动分析 | 第29-35页 |
| 2.3 滚切式双边剪动力学分析 | 第35-47页 |
| 2.3.1 滚切式双边剪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35-46页 |
| 2.3.2 负载分析 | 第46-47页 |
| 2.4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3章 滚切式双边剪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49-73页 |
| 3.1 引言 | 第49页 |
| 3.2 液压系统的介绍 | 第49-51页 |
| 3.3 滚切式双边剪主剪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51-60页 |
| 3.3.1 液压系统的工况分析 | 第51-54页 |
| 3.3.2 液压系统的设计 | 第54-58页 |
| 3.3.3 液压元件的选择 | 第58-60页 |
| 3.4 新型滚切式双边剪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60-64页 |
| 3.4.1 新型滚切式双边剪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 3.4.2 新型滚切式双边剪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62-64页 |
| 3.4.3 平均无故障时间 | 第64页 |
| 3.5 液压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8页 |
| 3.6 滚切式双边剪液压系统仿真 | 第68-71页 |
| 3.7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4章 滚切式双边剪控制策略研究 | 第73-87页 |
| 4.1 引言 | 第73-74页 |
| 4.2 扰动观测器的设计 | 第74-77页 |
| 4.2.1 线性扰动观测器的基本概念 | 第74页 |
| 4.2.2 非线性扰动观测器 | 第74-76页 |
| 4.2.3 滚切式双边剪扰动观测器设计 | 第76-77页 |
| 4.3 级联控制器的设计 | 第77-83页 |
| 4.3.1 滑模变结构的基本原理 | 第79-81页 |
| 4.3.2 级联控制器的设计 | 第81-83页 |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 4.5 小结 | 第85-87页 |
| 第5章 滚切式双边剪协调同步控制研究 | 第87-99页 |
| 5.1 引言 | 第87页 |
| 5.2 滚切式双边剪协调同步系统分析 | 第87-91页 |
| 5.3 滚切式双边剪协调同步系统设计 | 第91-93页 |
| 5.4 滚切式双边剪协调同步控制仿真 | 第93-98页 |
| 5.5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6章 实验研究 | 第99-113页 |
| 6.1 引言 | 第99页 |
| 6.2 实验设备介绍 | 第99-103页 |
| 6.3 实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103-112页 |
| 6.3.1 实验方案 | 第103-104页 |
|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2页 |
| 6.3.3 实验结论 | 第112页 |
| 6.4 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 7.1 总结 | 第113-114页 |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 7.3 工作展望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