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力与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摘要第2-3页
Summary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8页
        (一)国外研究第13-15页
        (二)国内研究第15-18页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第18-20页
        (一)研究方法第18页
        (二)研究思路第18-19页
        (三)研究内容第19-20页
    四、创新点及不足第20-22页
        (一)创新点第20页
        (二)不足第20-22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2-28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4页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第22-23页
        (二)中心城市第23页
        (三)经济辐射力第23-24页
    二、理论基础第24-26页
        (一)发展极理论第24页
        (二)点轴开发理论第24页
        (三)“核心—外围”理论第24-25页
        (四)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第25页
        (五)二元结构理论第25-26页
    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原理第26-28页
第三章 兰州市区域城乡发展概况第28-33页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第28-29页
    二、人口集聚化、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第29页
    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第29-30页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第30-31页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第31页
    六、城乡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31-33页
第四章 兰州市经济辐射效力分析第33-46页
    一、区域经济辐射条件分析第33-35页
        (一)经济辐射环境第33页
        (二)经济梯度差异第33-34页
        (三)经济辐射媒介第34-35页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第35-38页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第35-36页
        (二)辐射范围界定的方法第36页
        (三)经济扩散模型的设定第36-38页
    三、中心城市辐射区的界定第38-41页
        (一)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第38-40页
        (二)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的划分第40-41页
    四、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第41-45页
        (一)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时空分布第41-42页
        (二)交通通道对经济辐射的影响第42-43页
        (三)经济梯度对经济辐射的影响第43-45页
    五、本章主要结论第45-46页
第五章 兰州市经济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第46-54页
    一、兰州市经济辐射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第46-47页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47-49页
        (一)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47页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第47-48页
        (三)综合指数的计算第48页
        (四)数据来源第48-49页
    三、兰州市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第49-54页
        (一)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第49-51页
        (二)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差异分析第51-52页
        (三)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度差异分析第52-54页
第六章 兰州市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4-60页
    一、经济辐射力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4-55页
    二、交通网络体系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5页
    三、产业梯度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5-57页
    四、经济要素流动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7-60页
        (一)劳动力流动性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7-59页
        (二)资金流动对辐射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分析第59-6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0-63页
    一、结论第60页
    二、建议第60-63页
        (一)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促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第60-61页
        (二)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产业联动效应发挥第61页
        (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区域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性第61-62页
        (四)加强区域政策导向,确保欠发达地区资金的流入第62页
        (五)创新城乡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作者简介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阶Schrodinger算子预解式的高能估计和低能的渐近展开
下一篇:一种基于混合QOS的服务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