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方竹共生外生菌根真菌分离及培养
论文中缩略词及其意义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金佛山方竹 | 第9-10页 |
1.1.1 金佛山方竹的形态特征 | 第9页 |
1.1.2 金佛山方竹的生境 | 第9页 |
1.1.3 金佛山方竹的经济价值 | 第9-10页 |
1.2 外生菌根真菌 | 第10-14页 |
1.2.1 菌根效应 | 第10-11页 |
1.2.2 外生菌根真菌特征和种类 | 第11-13页 |
1.2.3 外生菌根真菌的作用 | 第13-14页 |
1.3 外生菌根真菌的鉴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3.1 传统形态学鉴定 | 第14-16页 |
1.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22页 |
1.4 金佛山方竹菌根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背景思路及意义 | 第23-2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金佛山林地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 | 第24-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试验用品 | 第2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2.1 菌种形态特征的观察 | 第25-27页 |
3.2.2 初步鉴定菌种的科属 | 第27-29页 |
3.2.3 菌根结构的鉴定 | 第29-30页 |
3.3 讨论 | 第30-33页 |
3.3.1 菌种资源调查 | 第30-32页 |
3.3.2 菌根结构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金佛山方竹林地大型真菌的鉴定 | 第33-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4.2.1 形态鉴定 | 第35-41页 |
4.2.2 分子鉴定 | 第41-45页 |
4.3 讨论 | 第45-47页 |
4.3.1 菌种的形态鉴定 | 第45页 |
4.3.2 菌种的分子鉴定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培养 | 第47-6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7-5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5.2.1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52-54页 |
5.2.2 温度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3 pH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4 碳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5 氮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6 装液量对T2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7 转速对T2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59页 |
5.2.8 添加物对菌种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59-61页 |
5.2.9 菌种的酶活测定 | 第61-62页 |
5.3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Ⅰ部分真菌序列 | 第73-84页 |
附录Ⅱ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
课题来源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