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2-25页 |
一、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2-16页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6-23页 |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解析 | 第25-51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的概念 | 第25-28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问题的缘起 | 第25-26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概念的界定 | 第26-28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及体系 | 第28-29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 | 第28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体系 | 第28-29页 |
三、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 第29-51页 |
(一) 起源和沿革: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9-37页 |
(二) 传播和引进:混合式诉讼模式下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37-46页 |
(三) 发展和趋势:不断变革中的域外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46-51页 |
第二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51-85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定位 | 第51-61页 |
(一) 刑事诉讼阶段与审前程序 | 第51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在庭前程序中的定位 | 第51-61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及局限性 | 第61-68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 | 第61-67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局限性 | 第67-68页 |
三、刑事证据开示的基本原则 | 第68-79页 |
(一) 不开示禁止出示原则 | 第68-70页 |
(二) 证据开示对等原则 | 第70-76页 |
(三) 证据开示范围限制原则 | 第76-77页 |
(四) 证据开示权利自治原则 | 第77-78页 |
(五) 司法审查原则 | 第78-79页 |
四、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与刑事诉讼模式 | 第79-85页 |
(一)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79-82页 |
(二)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82-85页 |
第三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构成 | 第85-109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主体 | 第85-91页 |
(一) 控方主体 | 第85-87页 |
(二) 辩方主体 | 第87-91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范围 | 第91-102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范围的一般规定 | 第91-94页 |
(二) 控辩双方开示证据的具体范围 | 第94-102页 |
三、刑事证据开示保障机制 | 第102-106页 |
(一) 建立保障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102-103页 |
(二) 违反刑事证据开示义务的情形 | 第103-104页 |
(三) 违反刑事证据开示义务的法律责任 | 第104-106页 |
四、法官在刑事证据开示中的作用 | 第106-109页 |
(一) 法官不是刑事证据开示主体 | 第106-107页 |
(二) 法官在刑事证据开示中的释明权 | 第107-108页 |
(三) 法官在刑事证据开示中的司法审查权 | 第108-109页 |
第四章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作程序 | 第109-129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一般程序 | 第109-120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的启动 | 第109-112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的时间和地点 | 第112-116页 |
(三) 刑事证据开示的方式 | 第116-120页 |
(四) 刑事证据开示争议的解决 | 第120页 |
二、刑事证据开示简化程序 | 第120-122页 |
(一) 自行开示并由法官审查 | 第121页 |
(二) 法官预审与证据开示结合 | 第121-122页 |
三、刑事证据开示特别程序 | 第122-125页 |
(一) 无辩护人的公诉案件证据开示程序 | 第122-123页 |
(二) “新证据”的开示程序 | 第123页 |
(三) 自诉案件证据开示程序 | 第123-124页 |
(四) 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证据开示程序 | 第124-125页 |
四、刑事证据开示救济机制 | 第125-129页 |
(一) 程序性救济 | 第126页 |
(二) 实体性救济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评析 | 第129-148页 |
一、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29-131页 |
(一) 明确了刑事证据开示的阶段 | 第129-130页 |
(二) 规定了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 | 第130-131页 |
(三) 体现了双向开示证据的原则 | 第131页 |
(四) 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救济机制 | 第131页 |
二、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司法现状 | 第131-143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寿光模式” | 第133-135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海检模式” | 第135-137页 |
(三)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庭前会议模式” | 第137-143页 |
三、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143-148页 |
(一) 我国各地刑事证据开示规则的评价 | 第143-145页 |
(二)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缺陷分析 | 第145-148页 |
第六章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建构 | 第148-172页 |
一、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建构的基本内容 | 第148页 |
(一) 确立刑事证据开示的基本原则 | 第148页 |
(二) 规定刑事证据开示的基本制度 | 第148页 |
(三) 设计缜密的刑事证据开示程序 | 第148页 |
二、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148-162页 |
(一)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立法建议稿 | 第149-160页 |
(二)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建构的过渡方案 | 第160-162页 |
三、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162-172页 |
(一) 建立预审法官制度 | 第162-165页 |
(二) 设立公设辩护人制度 | 第165-167页 |
(三)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 | 第167-172页 |
结语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4页 |
后记 | 第184-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