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2页 |
1.2.1 地层学研究 | 第17-19页 |
1.2.2 古植物学研究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地层 | 第23-28页 |
2.1 建组剖面 | 第23-24页 |
2.2 屯田营剖面 | 第24页 |
2.3 西山坪剖面 | 第24-25页 |
2.4 大金厂剖面 | 第25页 |
2.5 老头沟剖面 | 第25-28页 |
第3章 地质时代 | 第28-34页 |
3.1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 | 第28-29页 |
3.2 同位素年代学 | 第29-34页 |
第4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2 角质层研究与方法 | 第34-36页 |
第5章 Nilssoniopteris地理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36-51页 |
5.1 本内苏铁的一般特征 | 第36-37页 |
5.2 本内苏铁的起源与演化 | 第37页 |
5.3 古气候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5.3.1 年轮 | 第38页 |
5.3.2 最近亲缘种 | 第38页 |
5.3.3 叶相 | 第38-39页 |
5.4 中生代古气候 | 第39-51页 |
5.4.1 三叠纪Nilssoniopteris的分布 | 第42-43页 |
5.4.2 侏罗纪Nilssoniopteris的分布 | 第43-45页 |
5.4.3 白垩纪Nilssoniopteris的分布 | 第45-48页 |
5.4.4 Nilssoniopteris分布的古气候意义 | 第48-51页 |
第6章 Nilssoniopteris的气孔参数与古大气CO_2浓度 | 第51-64页 |
6.1 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方法 | 第51-52页 |
6.2 气孔比率法 | 第52-53页 |
6.2.1 气孔参数分析和二氧化碳浓度重建 | 第52-53页 |
6.2.2 样品处理 | 第53页 |
6.3 现生苏铁的气孔参数 | 第53-58页 |
6.3.1 现生苏铁的选取 | 第53-54页 |
6.3.2 现生苏铁的气孔参数 | 第54-58页 |
6.4 尼尔桑羽叶化石的气孔参数与古大气CO_2重建 | 第58-64页 |
6.4.1 尼尔桑羽叶化石的气孔参数 | 第58-59页 |
6.4.2 古大气CO_2重建 | 第59-6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4-65页 |
第8章 系统描述 | 第65-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86-95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表 | 第98-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