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8页 |
综述一 心肾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概述 | 第12-26页 |
1 慢性心衰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1 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1.2 慢性心衰的辨证论治 | 第13页 |
2 慢性肾衰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2.1 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2.2 慢性肾病的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3 心肾关系 | 第15-22页 |
3.1 心肾同源 | 第16页 |
3.1.1 精血同源 | 第16页 |
3.1.2 君相相合 | 第16页 |
3.2 心肾相交 | 第16-19页 |
3.2.1 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3.2.2 经络相连 | 第17-18页 |
3.2.3 现代发展 | 第18-19页 |
3.3 心肾同病 | 第19-21页 |
3.3.1 心病及肾 | 第20页 |
3.3.2 肾病及心 | 第20-21页 |
3.4 心肾同治 | 第21-22页 |
3.4.1 交通心肾 | 第21页 |
3.4.2 温阳活血 | 第21-22页 |
3.4.3 调治脏腑 | 第22页 |
4 总结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综述二 心肾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6-48页 |
1 定义 | 第26页 |
2 分型 | 第26页 |
3 流行病学 | 第26-27页 |
3.1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脏疾病的发生率 | 第26-27页 |
3.2 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肾脏疾病的预后 | 第27页 |
3.3 肾脏疾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 第27页 |
3.4 肾脏疾病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预后 | 第27页 |
4 临床诊断 | 第27-31页 |
4.1 临床表现 | 第27-28页 |
4.1.1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4.1.2 慢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4.1.3 急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4.1.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4.2 诊断要点 | 第28-31页 |
4.2.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4.2.2 慢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 | 第29页 |
4.2.3 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4.2.4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5 生物标记物 | 第31-36页 |
5.1 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 第31-34页 |
5.1.1 传统的CVD生物学标志物 | 第31-32页 |
5.1.2 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标记物 | 第32-33页 |
5.1.3 脂类标记物 | 第33-34页 |
5.2 肾脏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 | 第34-36页 |
5.2.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素(Cystatin C,Cys-C) | 第34页 |
5.2.2 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载脂蛋白(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GAL) | 第34-35页 |
5.2.3 肾损伤分子(Kidney injury molecule,KIM-1) | 第35页 |
5.2.4 白细胞介素18(IL-18) | 第35-36页 |
6 发病机制 | 第36-38页 |
6.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 第36页 |
6.2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 第36页 |
6.3 NO-ROS平衡失调 | 第36-37页 |
6.4 炎症反应 | 第37页 |
6.5 贫血 | 第37-38页 |
7 治疗方法 | 第38-40页 |
7.1 药物治疗 | 第38-40页 |
7.1.1 利尿剂 | 第38页 |
7.1.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 | 第38页 |
7.1.3 正性肌力药物 | 第38页 |
7.1.4 重组脑钠肽 | 第38-39页 |
7.1.5 血管加压素拮抗剂 | 第39页 |
7.1.6 腺苷受体拮抗剂 | 第39页 |
7.1.7 其他 | 第39-40页 |
7.2 外科干预 | 第40页 |
7.2.1 超滤 | 第40页 |
7.2.2 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设备 | 第40页 |
8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前言 | 第48-50页 |
临床研究 | 第50-7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0-5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50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50-54页 |
1.2.1 西医学诊断标准 | 第50-52页 |
1.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第52-53页 |
1.2.3 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 第53-54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54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5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2.1 数据库的建立 | 第54-55页 |
2.1.1 查阅 | 第54页 |
2.1.2 记录 | 第54-55页 |
2.2 随访 | 第55页 |
3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55-63页 |
4.1 一般情况 | 第55-56页 |
4.1.1 临床资料 | 第55-56页 |
4.1.2 随访情况 | 第56页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56-59页 |
4.2.1 中医证候要素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4.2.2 心功能评价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4.2.3 肾功能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 第58页 |
4.2.4 肾功能与预后的ROC曲线 | 第58-59页 |
4.3 中医证候规律 | 第59-61页 |
4.3.1 慢性心衰及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第59-60页 |
4.3.2 不同肾功能水平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第60页 |
4.3.3 血瘀证与其他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4.4 生存分析 | 第61页 |
4.5 不同肾功能水平慢性心衰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 第61-63页 |
4.5.1 均值比较 | 第62页 |
4.5.2 方差分析 | 第62页 |
4.5.3 组间比较 | 第62-63页 |
5 讨论 | 第63-70页 |
5.1 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第63-66页 |
5.1.1 西医学指标 | 第63-64页 |
5.1.2 中医证候要素 | 第64-66页 |
5.2 血瘀证在慢性心衰及心肾综合征病程进展中的作用 | 第66-69页 |
5.2.1 血瘀证与其他证候要素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5.2.2 血瘀证与现代西医学指标——Hb间的关系 | 第67页 |
5.2.3 血瘀证是慢性心衰病情进展的重要证候因素 | 第67-68页 |
5.2.4 血瘀证是心肾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环节 | 第68-69页 |
5.3 小结 | 第69-7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