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高层建筑结构概述 | 第8-11页 |
1.2.1 高层建筑定义 | 第8-9页 |
1.2.2 高层及超高层结构国内外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1.3 混合结构的定义及特点 | 第11页 |
1.4 当前高层混合结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11-1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新型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体系的构造 | 第13-29页 |
2.1 钢空腹夹层板网格结构的构造 | 第13-14页 |
2.2 连续化分析法计算钢空腹夹层板 | 第14-22页 |
2.2.1 基本假定和计算模型 | 第14-15页 |
2.2.2 基本方程 | 第15-18页 |
2.2.3 钢空腹夹层板周边简支条件下求解 | 第18-20页 |
2.2.4 钢空腹夹层板构件的内力计算 | 第20-22页 |
2.3 墙架剪切变形计算 | 第22-25页 |
2.4 墙架弯曲变形分析 | 第25-26页 |
2.5 装配式钢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的特点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钢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综合性能对比分析 | 第29-3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0页 |
3.2 常规框筒结构建模 | 第30页 |
3.3 新型结构体系建模 | 第30-34页 |
3.4 新型结构超限情况分析 | 第34页 |
3.5 阵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果比较 | 第34-36页 |
3.5.1 周期和阵型 | 第34-35页 |
3.5.2 位移角和位移比 | 第35页 |
3.5.3 剪重比及刚重比 | 第35页 |
3.5.4 经济性比较 | 第35-36页 |
3.6 正交斜放与正交正放布置盒式结构对比 | 第36-39页 |
3.6.1 周期和阵型 | 第37页 |
3.6.2 位移角和位移比 | 第37-38页 |
3.6.3 剪重比及刚重比 | 第38页 |
3.6.4 经济性比较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新型盒式结构内外筒剪力分配的研究与对比分析 | 第39-48页 |
4.1 钢框架—RC核心筒结构的双重体系特点 | 第39页 |
4.2 筒体结构内外筒的协同工作 | 第39-40页 |
4.3 盒式结构外筒框架刚度的理论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4.4 分析案例 | 第42-44页 |
4.4.1 盒式结构水平体系模型建立 | 第42页 |
4.4.2 盒式结构体系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4.5 新型结构剪力分配 | 第44-47页 |
4.5.1 两种结构外筒和核心筒剪力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4.5.2 新结构与常规结构外框架剪力分配比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5.3 新结构外筒四角剪力墙对其刚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5.4 新结构外框架设置的层间梁对其刚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新型盒式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 第48-63页 |
5.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概述 | 第48页 |
5.2 结构性能目标 | 第48-49页 |
5.3 建立在我国设计规范上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 第49页 |
5.3.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主要工作 | 第49页 |
5.4 工程各个构件抗震性能要求和分析模型 | 第49-51页 |
5.4.1 工程各构件抗震性能要求 | 第49-51页 |
5.4.2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设计模型 | 第51页 |
5.5 小震作用下性能分析 | 第51页 |
5.6 中震作用下结构性能分析 | 第51-56页 |
5.6.1 中震不屈服分析 | 第51-56页 |
5.6.2 中震下结构性能分析结论 | 第56页 |
5.7 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56-63页 |
5.7.1 弹塑性时程分析地震波 | 第56-57页 |
5.7.2 弹塑性时程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5.7.3 弹塑性分析结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与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