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1.1 金融发展的界定 | 第8页 |
1.1.2 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9页 |
1.2.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第9页 |
1.2.3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第12-16页 |
2.1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2 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第3章 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 第16-25页 |
3.1 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3.1.1 金融抑制理论 | 第16页 |
3.1.2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6-17页 |
3.1.3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7页 |
3.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3.2.1 城镇化的比较 | 第17-18页 |
3.2.2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3.3 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 第20-22页 |
3.3.1 金融发展对城镇化影响的动力机制 | 第20-21页 |
3.3.2 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传导路径 | 第21-22页 |
3.4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 | 第22-25页 |
3.4.1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22-23页 |
3.4.2 城镇化建设为金融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 第23页 |
3.4.3 城镇“增长极”效应 | 第23-25页 |
第4章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第25-36页 |
4.1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 第25-26页 |
4.2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统计描述 | 第26-30页 |
4.2.1 人口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 第26-27页 |
4.2.2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 | 第27-28页 |
4.2.3 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突出 | 第28页 |
4.2.4 社会城镇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完善 | 第28-29页 |
4.2.5 城镇体系不完善,功能结构不合理 | 第29-30页 |
4.3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第30-35页 |
4.3.1 因子分析方法 | 第30页 |
4.3.2 因子分析过程 | 第30-34页 |
4.3.3 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 | 第34-35页 |
4.4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序 | 第35-36页 |
第5章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统计描述 | 第36-40页 |
5.1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 | 第36-38页 |
5.1.1 金融深化程度有所提高 | 第36页 |
5.1.2 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第36-37页 |
5.1.3 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 第37-38页 |
5.2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 第38-40页 |
5.2.1 民族地区信贷资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 | 第38页 |
5.2.2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 第38-40页 |
第6章 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6.1 模型构建 | 第40页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6.2.1 变量选取与描述 | 第40-41页 |
6.2.2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6.3 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 第41-45页 |
6.3.1 单位根检验 | 第41-42页 |
6.3.2 协整检验 | 第42-43页 |
6.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5-4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7.2 相关建议 | 第45-48页 |
7.2.1 加大民族地区信贷支持力度 | 第45-46页 |
7.2.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 第46页 |
7.2.3 加强金融创新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