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研究目的与理论框架 | 第11-13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理论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3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3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2.3 伦理原则 | 第14页 |
2.4 研究工具 | 第14-15页 |
2.5 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2.6 干预方法 | 第16-20页 |
2.7 研究流程 | 第20-21页 |
2.8 质量控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3-31页 |
3.1 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失访情况 | 第23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23-26页 |
3.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水平的比较 | 第26-27页 |
3.4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容量控制状况比较 | 第27-29页 |
3.5 两组患者透析充分性的比较 | 第29-30页 |
3.6 两组患者发生腹膜炎的情况比较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1-38页 |
4.1 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 第31-32页 |
4.2 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 第32-33页 |
4.3 动机性访谈可以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 第33-34页 |
4.4 动机性访谈可以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容量控制状况 | 第34-35页 |
4.5 动机性访谈可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 | 第35页 |
4.6 动机性访谈可以减少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 | 第35-36页 |
4.7 动机性访谈干预的临床意义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意义及局限性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综述 | 第4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